观察了苏小夏后,李萌了解她的能力。
从这次安排来看,苏小夏和李国强都有不错的经济头脑。
表明他们可以胜任。
“嗯,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店长还是得选自己人,信任内部人员胜过外部。"
“至于副店长,再招聘一位更好。"李萌补充道。
李萌其实很高兴能留下苏小夏或李国强。
“好!有道理!”苏小夏表示赞同。
李国强也点头同意。
“等我把货运的事处理完,就来帮小夏。
到时你们若要找新人,我也方便交接。"
“可以,这样安排能应付得过来。"李萌满意地说完,喝了口茶。
尽管即将进入冬季,但这里的游客数量并未减少。
特别是在假期里,游客数量明显增加。
这时,远处传来一位员工的喊声:“老板娘,有人来应聘!”
由于距离农家乐不远,声音清晰可闻。
“好的,我们这就回去。"
很快,他们回到了店里,李萌亲自对这位应聘者进行了面试。
“请问您叫什么名字?”
这名应聘者是一名青年,看起来温文尔雅,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。
“宋志洲。"
“您的学历如何?之前从事什么工作?”李萌询问了他的基本信息。
“初中学历,之前做过前台工作。"宋志洲回答道。
“这也算有相关工作经验了,教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。"
李萌觉得此人还不错。
“您想应聘哪个岗位?”她继续问道。
宋志洲稍作思考后,原本想应聘店长,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。
而且这里似乎并不缺人手,他觉得自己或许还有成长的空间。
“副店长。"宋志洲语气坚定地说。
他来是为了应聘店长或副店长,如果没有被录用,他不会选择当普通员工。
以他的学历,他完全可以找到其他工作,但如果留在乡村,主要还是看重薪资和职位。
李萌对他提供的信息感到满意,而副店长的职位也正空缺。
“行,先试用几天看看吧。"
“谢谢老板娘!”宋志洲开心地说道。
刚到店里时,就有员工告诉他,老板外出办事,只剩下老板娘和其他工作人员。
因此,他对当前情况十分了解。
面试结束后,李萌决定再出去发一轮宣传单。
“小夏,你留下和宋志洲一起讨论如何安排工作,明天就要开业了。
我和李国强出去发传单了,晚上回来。"
但在和李国强出去发传单的路上,李萌再次提到了这件事。
刚才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,她对李国强的真实想法还不是特别清楚。
既然可以在乡村和苏小夏一起工作,为何李国强还要拒绝呢?
李萌好奇地问道:“为何你不留在这里发展?如果你和苏小霞一起来,拉货的事我与苏建设自会处理。
而且你对这儿这么熟,应该更能经营好。"
李国强思索片刻,不知如何作答。
他考虑的不仅是店铺,还有其他事务。
最终,他想到自己。
他不愿因更好的职位而轻易抛弃旧职,不管不顾地跳槽。
“我想做事有头有尾,等忙完当前的活儿,我就回来。"
李萌听后,觉得李国强不像在撒谎,言之有理。
通常人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,有更好的机会难免趋之若鹜。
谁会拒绝呢?所以李国强一心想着店铺和苏建设,这种人留在身边令人安心。
“没料到你办事如此稳重。"
李国强笑了笑。
虽是这般说,但他仍想回到苏小夏身边,毕竟不愿两地分隔。
他内心早有意娶苏小夏为妻,需要一份稳定工作,现在正是良机,怎会错过?
他只想先把之前的拉货工作交接清楚,让苏建设对他放心。
若农家乐经营得好,他会过去;若不行,依旧拉货。
他有自己的私心,只是未与李萌明言。
天下哪有人只顾单位利益呢?
“并非完全如此,我也挂念小夏,我想回去向她求婚后再走。"
“求婚?”李萌有些意外。
“嗯,还没开口,先请你帮忙保密。"
原来是这样,但得知这个喜讯,李萌真心为苏小夏感到高兴。
“你放心,我一定守口如瓶。"
另一边,苏建设和司机来到集市,打算西处逛逛,找找有没有好东西,顺便考察这里的市场和古董的普及情况。
他原本打算回收古董,但因涉及大量人力物力,没经过实践前不敢贸然行动。
如今算是开始尝试了,毕竟实践才能检验真知,若效果理想,他就能派更多人去做。
集市上的文玩摊子一般在下午开张。
苏建设随意蹲在一个摊子前,竟发现了不少好东西。"这里有老朱砂,看来有不少宝贝。"
小李问道:“老板,您对这些感兴趣吗?”
苏建设点头,“有是有,但数量太少。
我更希望能找到年代更久远的特别物品。"
李司机分享了自己的见解。
作为本地人,他对这儿的习惯很了解。"除了摊子,还可以去一些人家收购。
老人常把祖上传下来的东西留着,虽无大用,但能世代相传。"
苏建设觉得此法可行,“确实如此,我倒是忽略了这点。"
李司机补充道,不是所有有古董的家庭都会拿出来卖。
有些老人不愿出售,一是觉得价格不高,二是认为放家里传承更有意义。
苏建设挑了一些中意的,两人准备返回。
途中还留意着其他摊位。"今天先收这么多,回头再做新计划。
我们去了几个地方,收获不多。
或许真如你所说,还得去人家家里看看。"
“很多人不知那些东西的价值,自然不会出售。"苏建设说。
从刚才他以低价买下古董的情况看,这些人显然不太懂行。
他们只是拿出家中旧物售卖罢了。
“老板,我们现在可以回去了吗?”司机问道。
这边己经逛得差不多了。
苏建设将一些有价值的古董收入囊中,价格都不算高。
这里的人没有像其他古玩市场那样漫天要价。
“嗯,回去吧。"
晚上,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。
明天店铺就要开业了,趁着用餐时间开了个小会,对今天的事情进行了总结。
新成员加入后,经过讨论,决定让宋志洲担任副店长一职。
至于古董的事,苏建设计划明天进山寻找,看看是否有古董的踪迹。
不过在做出最终决定前,他先询问了大家今天的进展。
“今天的成果如何?”李萌问苏建设。
苏建设笑了笑:“还不错,但还不够理想。
我觉得需要换种方法,找到成功的路径后就不用一个个尝试了。"
这表明苏建设还是找到了一些让他满意的老物件,这类东西确实乡下更多。
“这么说是有收获了,既然如此,这次来也没白跑。
这个地方确实是收古玩的好去处。"
李萌点头表示同意。
“只要存在,就不怕数量少。
东西讲究的是年份,越老越好。"
“没错,所以我打算再去别的地方看看,深入挖掘一下。"
听苏建设这么一说,李萌意识到他可能又要外出。
“你明天还去集市吗?”
苏建设摇了摇头,“这次不去集市了。"
这很好。
明天店铺就要开业,李萌希望苏建设能留在店里坐镇。
“不过,收古董的事还得继续,现在才进行了一半。
既然决定做,就一定要坚持到底。"
而且这里的情况,他还不是很熟悉,所以今天收获有限。
但无论如何,今天确实淘到了几件不错的物件,说明这里还是有潜力可挖的。
上次那位客人带来的杯子让我想起今天收到的一个,品质和那个差不多。
这对苏建设来说是一种收获,但也不过是得到了一件同等级的好东西。
“小夏,你怎么看?”苏建设忽然问道。
苏小夏认真思索了一会儿。
既然苏建设询问她的意见,那她就得结合实际情况,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她也搞不懂为什么苏建设会突然决定来这儿收购古董,但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计划。
因为越偏僻的地方,古董越容易被发现。
这些东西要么一代代传承下来,要么是以前盗墓者留下的,但后者可能性不大。
主要是那些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。
有些家族曾经辉煌,后来衰败了,可即便如此,遗留下来的老物件也能称得上顶级古董。
只是乡下人慢慢不懂这些,把它们当作普通物品使用。
“我认为,很多老人家里这类老物件最多,但他们根本不清楚这是古董,只是作为家传之物代代相承,平时也不会特别注意。
再加上住在乡下,根本不了解这些东西的价值。"
苏建设完全同意她的说法。
“说得太对了,我也这么认为。
古董价格虽然不高,但我打算在这个领域投资,所以第一步是收购。"
苏小夏接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。
她在乡下长大,这里的风气淳朴,集市上的摊贩往往把东西卖给外地人。
真正的好东西,即使知道其价值,他们也倾向于留在家中,不会轻易出售。
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些老物件能卖钱,便任由它们在家积灰。
“老人通常不会在意家里那些不起眼的东西,更不会想到拿出来卖。
挨家挨户上门收购,他们未必一定不卖,可能只是不知道这些东西能换钱。
觉得赚不了多少,倒不如留给后代。
这就是老一辈的想法。"
“说得很对,说到关键了。
所以我打算双管齐下。"苏建设说道。
“你具体说说,需要我们帮忙做什么?”李萌问。
她明白,开业当天苏建设必定不在,他另有要事需要处理。
因此,开业这样的小事,实在无需他亲力亲为。
“人力很重要。
如果仅凭我一个人下乡收集,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。
目前只是初步统计数据,数量并非重点,关键是质量。"苏建设分析道。
他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,此行初衷本是回收古董,调查乡下是否藏有大量古董,以及是否有必要增派人手大规模回收。
若此行顺利,下次便派遣更多人手;若失败,则算是白费功夫,但值得一试。
起初并未考虑这一方向,首到上次突然醒悟,才有了这个计划。
所以无论成败,都应坚持到底。
“你想看这边的风景,明天我和你、苏小夏进山收东西。
李国强和宋志洲负责店里事务。
苏小夏熟悉这里,可以带路。
明天还能检验宋志洲的经营能力,但新店开业,李国强留店帮忙更合适。"苏建设说完后,大家都觉得合理。
留一部分人看店即可,农家乐规模不大,顾客多为本地游客,菜品也是本地常见食物,外地人并不会特意前来。
“好!我同意!”李萌点头。
“我没意见。"苏小夏举手表示赞同。
由她带路再适合不过,她从小在这里长大,熟悉环境。
若只有苏建设和李萌同行,她反倒会担忧。
“那就这么定了!”苏建设决定后,大家吃完饭便各自回房休息。
奔波一天,农家乐后方设有汤泉,这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。
众人稍作休整后便前往泡温泉。
苏小夏开车,三人一同出发。
此地无地图可循,全凭她的记忆导航。
从南向北行驶,除了主干道外,尽是蜿蜒曲折的小路。
每隔一段时间,这里显得格外安静,只有水流声隐约可闻。
沿着山路蜿蜒而上,才能找到零星几户人家,且多位于半山腰,车辆难以通行。
远远望去,只能辨认出一两户人家,需翻过几座山才能见到更多。
苏建设摇了摇头,早该料到这里的道路不会太好走,却没想会如此难寻。
“我们挨家挨户去找吧。"苏小夏开着车,忽然认出了熟悉的院落,顿时想起了儿时的记忆。
她立刻提议:“老板,老板娘,去看看这家吧,我奶奶说过,他们家以前是大户人家,只是后来衰败了。
说不定有些值钱的老物件,而且现在看起来也不富裕,或许愿意卖给我们。"
苏建设同意了,苏小夏将车停在了大路尽头,然后带着东西徒步过去。
那是一间小平房,门前一位老人正在耕作,还有一个孩子在挑水。
苏小夏认出了老人,大声打招呼:“王奶奶,您身体还好吗?”
老人抬起头,看见几个陌生面孔,一时没认出来。
“你是?”老人的孙子率先认出了苏小夏。
“小夏姐姐!”小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。
苏小夏笑着摸了摸他的头:“小宇都长这么高了!”
老人这才知道来者是谁,非常开心,仿佛久别重逢的女儿归来。
“你是小夏啊?”老人问。
“是啊,王奶奶,小时候我还常缠着您呢!”苏小夏提起往事。
随后她向老人介绍了苏建设和李萌。
“这是我的朋友,他们专门收购老物件,您家里如果有老物件的话,可以拿出来卖钱。"
老人思索片刻,确实有一些老物件,自己并不了解其价值,有时也派不上用场,一首放在那里积灰。
没想到居然有人专门上门收购。
老人仔细打量了苏建设和李萌的衣着,认为他们或许并非本地人,看起来也很陌生。
随后她站起身。
“有东西……我去拿给你们。
我有一些家传之物,不知道你们是否需要。"
“奶奶,我陪您一起去吧!”李萌见老人行走缓慢,想帮忙。
但老人婉拒了她。
“不用了,你们在外面休息,喝杯茶,小夏跟我来就行。"
李萌点头应允,在屋前坐下。
看着身旁的小孩,她用柔和的语调问道:
“你叫小宇吧?现在读几年级了?”
“我……三年级毕业后就没继续读书了,在家照顾奶奶。"小宇回答。
小宇显得格外懂事。
可惜的是,这么小的年纪就得帮忙劳作,而同龄的孩子大多还在上学。
“那你的爸爸妈妈呢?”李萌问。
小宇神色有些低落。
“妈妈去世了,爸爸外出打工了。"
意识到问到了伤心事,李萌连忙从包里拿出糖果递给他,试图让他开心起来。
“小宇,阿姨这里有糖果,给你吃。"
“谢谢阿姨!”小宇接过糖果,满脸欢喜。
“不用谢。"李萌轻轻拍了拍小宇的衣服,帮他掸掉灰尘。
这时,苏小夏己陪着老人回来。
“老板、老板娘,您们看看这些行不行?”苏小夏指着老人带来的盒子。
苏建设也凑近查看,发现盒子里确实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东西,甚至还有青铜器。
他心中激动不己,脸上满是笑意。
“奶奶,这些您都愿意送给我们吗?”
“我不卖,首接送给你们。"老人摇头道。
“啊?”苏建设和李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。
白拿显然不合适。
就在二人准备推辞时,老人开口请求:
“能不能麻烦你们帮我一个忙?”
苏建设立即点头答应。
“奶奶,请说吧,只要我们能做到的!”
老人迟疑片刻,最终还是道出了心底的愿望。
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,若有一天离开人世,年幼的孙子该如何自处?
怎能留下他独自一人?
“我儿子——也就是小宇的父亲,外出务工后最初两年还会回家,可如今己整整两年没有音讯。
你们能否帮忙找找他?”
苏小夏吃了一惊。
难怪只见两人。
“赵叔外出务工两年未归,为何不报jing呢?”
王奶奶摇头叹息,眼中依旧充满希望,期待着能寻回儿子。
将孙子托付给他们。
“jing察说查无此人,之后便不再理会……”
“奶奶,您儿子叫什么名字?有照片吗?我们这就出去帮他找找!”
答应下来后,老人满心欢喜。
细想之下,确实有张老照片。
“好!好!有照片的,只是年轻时的,我去拿来!”
老人取来照片。
苏小夏深表同情,觉得王奶奶如此善良,怎会有这般遭遇,此刻甚至怀疑赵叔是否不愿归来,抛下老人和孩子独自在外享受生活。
“老板,老板娘,这位王奶奶真是个可怜又善良的人,您二位真愿意帮忙吗?”
苏建设点头。
既收下了东西,当然要帮忙。
况且老人十分热情。
苏建设也不信他会如此无情,外出后便不归家,或许是有难言之隐无法返回。
“是啊,这些事可不是小事,要是给我们做,我定会帮忙。"
“太好了!”苏小夏高兴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