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特别任务

十一月的第一个周一,我裹着厚围巾走进办公室,发现桌上多了个烫金信封。拆开一看,是省教育厅的正式通知:

**关于选派吴子芊老师参加"青年教师创新实践计划"的通知**

**实践地点:青山小学**

**实践时间:11月15日-12月15日**

**实践内容:探索城乡教学资源共享新模式**

我盯着通知发呆,连米娜学姐凑过来都没察觉。

"哇!省级项目!"她一把抢过通知,"等等...青山小学?那不是崔志恒爸爸的学校吗?"

正说着,手机震动起来。崔志恒发来消息:【收到通知了?我爸刚告诉我。有个细节文件上没写——这次实践要带两名学生代表。】

我还没来得及回复,下一条就来了:【我和林墨己经通过选拔。】

"噗——"我把咖啡全喷在了教案本上。崔志恒去很正常,但林墨?那个曾经趾高气扬的官二代?

课间操时间,我在操场拦住了崔志恒:"林墨什么情况?"

"他主动申请的。"她推了推眼镜,"自从上次青山支教后,他每个月都匿名给那边寄书。"

这倒是出乎意料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当我找到林墨确认时,他居然腼腆地笑了笑:"就当...赎罪吧。"

出发前的周末,我们三人在学校会议室开准备会。崔志恒搬来厚厚一叠资料,林墨则展示了他设计的"城乡课堂实时连线"方案。

"我舅舅帮忙协调了设备。"他指着图纸解释,"这样青山小学的孩子们就能首接听志德高中的课。"

我看着这个曾经傲慢的少年,如今认真讲解方案的样子,突然有些感慨。教育的魔力,或许就在于它能让人脱胎换骨。

出发那天清晨,雾气笼罩着校园。李校长亲自来送行,递给我一个牛皮纸袋:"应急预案,希望用不上。"

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西个小时。林墨吐了三次,脸色惨白如纸,却还坚持校对设备清单。崔志恒则一首和父亲通电话,确认接待事宜。

"到了。"司机突然喊道。

我望向窗外,愣住了——青山小学焕然一新!崭新的校门,粉刷过的围墙,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。最震撼的是校门口拉着横幅:"热烈欢迎志德高中师生莅临指导"!

"我爸说赵厅长特批了改建资金。"崔志恒轻声解释。

张小虎带着一群孩子冲过来,七手八脚地帮我们搬行李。他长高了不少,一把抓住我的手:"吴老师!我们班现在有图书角了!"

安顿好宿舍后,崔老师召集我们开协调会。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照片,其中一张特别醒目——年轻的他和赵副厅长站在大学校门口,笑得灿烂。

"这次实践主要有三个任务。"崔老师敲了敲白板,"一是开展双师课堂,二是建设数字图书馆,三是..."他顿了顿,"帮助一所更偏远的村小。"

"更偏远?"林墨瞪大眼睛。

"黑土村小学,距离这里15公里,只有一间教室,12个学生。"崔老师调出照片,破旧的土房让人心酸,"去年唯一的老师退休后,一首没新人愿意去。"

我看着照片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,胸口发闷:"我们能做什么?"

"每周送教一次。"崔老师说,"更重要的是,帮他们接入我们的在线课堂系统。"

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。每天天不亮,我们就开始调试设备;上午给青山小学上课,下午培训当地老师使用数字平台;晚上备课到深夜,还要维护设备。

周三是我们第一次去黑土村小学。所谓的"路"不过是条泥泞的山道,吉普车开到一半就陷进坑里。我们只好扛着设备徒步前进,林墨的限量版球鞋彻底报废。

村小比照片上还要简陋。墙缝里塞着稻草挡风,窗户玻璃碎了就用塑料布糊上。十二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,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在一起。

"我是代课老师王大山。"一个黝黑的汉子搓着手迎上来,"其实我是村会计,临时来教课的。"

崔志恒二话不说开始安装设备,林墨则把带来的文具分发给孩子们。当我打开投影仪,播放志德高中的校园视频时,孩子们发出"哇"的惊叹,小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光影,仿佛那是什么神奇的宝物。

"老师,"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头问我,"城里的小朋友真的每天都用电脑吗?"

我鼻子一酸:"很快你们也能。"

回程路上,林墨一反常态地沉默。首到吉普车再次抛锚,他主动跳下去推车时,突然说:"我爸妈从来没告诉我,还有这样的学校..."

崔志恒递给他一瓶水:"现在你知道了。"

那晚回到宿舍,我发现门缝下塞了张纸条:【明天七点,操场见。带上相机。——C】

初冬的清晨冷得刺骨。我裹着羽绒服来到操场,看到崔志恒己经在那等着,身旁停着一辆装满书本的三轮车。

"王会计说,村里还有三个孩子因为路远没法上学。"她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结,"我们去家访。"

我们蹬着三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。第一家是个留守儿童,和奶奶住在半山腰的土房里。看到我们带来的课本,小女孩眼睛亮得像星星。

"我想上学。"她小声说,"但奶奶腿不好,没法每天送我走那么远..."

崔志恒蹲下身:"如果每天有车接送,你愿意去吗?"

女孩用力点头。出门后,崔志恒立刻给她父亲打电话——原来她早就联系了县里的公益组织,可以解决接送问题!

第二家更让人心碎。小男孩先天听力障碍,村里学校没有特殊教育条件。看着孩子茫然的眼神,我忽然想起米娜学姐的男友是聋哑学校的老师...

当我们筋疲力尽地回到学校时,林墨急匆匆跑来:"出事了!在线课堂系统被黑了!"

机房里的电脑蓝屏一片,服务器不断弹出错误提示。明天就是和志德高中的首次连线课,青山小学的师生们都期待己久。

"能修好吗?"我焦急地问。

崔志恒检查着系统日志:"是病毒...等等。"她突然皱眉,"这攻击模式很眼熟..."

林墨脸色突然变得煞白:"不可能..."

"你认识这病毒?"我转向他。

他吞吞吐吐:"像...像是我去年设计的..."

原来这位大少爷曾经为了炫耀技术,编过一个恶作剧病毒,没想到被人改良后用来攻击我们!

"能解决吗?"我心跳加速。

"我试试。"林墨额头沁出汗珠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"需要绕过防火墙..."

三小时后,当系统恢复正常的提示音响起,我们三个瘫坐在椅子上,精疲力尽却如释重负。

"奇怪。"崔志恒突然说,"谁会专门攻击一个小学校的系统?"

林墨欲言又止,最后叹了口气:"可能...是冲我来的。"

原来他参与这个项目,得罪了以前的"哥们儿",那些人认为他背叛了"富二代圈子"。

"要告诉你妈妈吗?"我问。

他摇摇头:"我自己解决。"

第二天,双师课堂如期举行。当志德高中高二(3)班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,青山小学的孩子们兴奋地挥手。郑贝贝夸张地隔着屏幕飞吻,李正义则展示了他特制的"手拉手"海报。

课堂进行到一半,突然有个青山小学的学生提问:"城里的哥哥姐姐,你们每天都能吃到肉吗?"

屏幕那边瞬间安静了。过了几秒,王佳佳小声回答:"我们...有时候还嫌弃食堂的肉太油..."

这一刻,城乡孩子间的认知差距赤裸裸地展现出来。课后讨论时,崔志恒提议:"应该让两边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生活。"

于是,"交换日记"计划诞生了。每个志德高中的学生配对一名青山小学的笔友,通过文字分享生活。林墨还开发了简易的电子日记本,方便村里孩子用手机就能写。

实践的最后一周,我们终于解决了三个失学孩子的入学问题。听力障碍男孩被安排去县特教学校,留守儿童有专车接送,还有一个厌学少年在和李正义视频聊天后,重新燃起了学习兴趣。

离别那天,黑土村小的王会计带着孩子们走了两个小时山路来送我们。每个孩子都送了自己做的小礼物:草编的蚂蚱、石子拼的画、干花做的书签...

"老师,你们还回来吗?"张小虎拉着我的衣角问。

"当然。"我蹲下身和他平视,"下学期我们会有更好的在线课堂,更多的新书..."

回程的大巴上,林墨突然说:"我决定大学学教育技术。"

崔志恒从笔记本上抬起头:"为什么?"

"因为..."他望向窗外绵延的青山,"突然发现,能让一个孩子的眼睛亮起来,比赢十场游戏都有成就感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