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兵部侍郎任上的内忧外患(下)

解决了火器来源问题,孔武与松筠联手,采用“坚壁清野”与“分进合击”的策略,对白莲教残部展开了猛烈进攻。在首隶勇营抬枪和虎蹲炮的火力支援下,清军连破教匪据点,最终在达州凤凰山大将齐二寡妇围困。

齐二寡妇见大势己去,竟亲自率领死士,手持连环枪向孔武的中军大营发起自杀式攻击。孔武临危不乱,命士兵结成方阵,用抬枪齐射压制,同时令虎蹲炮轰击教匪阵型。激烈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,最终齐二寡妇中枪身亡,白莲教残部全军覆没。

平叛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,嘉庆皇帝大喜过望,下旨嘉奖孔武“智勇双全,荡平教匪,厥功至伟”,并晋升他为兵部尚书,从一品衔。孔武接到圣旨时,正在清理战场,他望着满山的硝烟和阵亡士兵的遗体,心中没有丝毫喜悦,只有沉重的责任感。

“武哥,”陈爽递过一碗水,“这下好了,您成兵部尚书了,以后就能更好地整军经武,抵御外侮了。”

孔武接过水碗,却没有喝,而是望向北方:“爽子,你说英吉利人现在在做什么?”

陈爽一怔,随即明白孔武的忧虑:“听说他们在广州海域集结了舰队,还派使者去天津,说是要‘面见皇上,商谈通商’。”

孔武放下水碗,沉声道:“商谈是假,施压是真。我们必须尽快班师回朝,做好应战准备。”

回到京城,孔武立刻被任命为兵部尚书,主持兵部事务。他上任伊始,便奏请嘉庆皇帝,提出了一系列整军经武的措施:

1. 编练新军:以首隶勇营为模板,在京营和各省绿营中挑选精锐,编练使用新式火器的“神机营”,聘请西洋传教士(可靠者)担任火器教习。

2. 改良武器:设立“军器局”,集中工匠仿制西洋先进火器,如连环枪、子母炮,并尝试研制适合清军使用的新式武器。

3. 加强海防:拨款加固大沽口、广州、福建等沿海炮台,建造新式战船,训练水师。

4. 整顿军纪:严肃查处军中贪污腐败、吃空饷等问题,提高军队战斗力。

这些措施触动了许多旧贵族和军中老朽的利益,立刻遭到了强烈反对。以镶黄旗都统、嘉庆皇帝的堂兄永瑆为首的保守派上书弹劾孔武“崇洋媚外,动摇国本”,称“祖宗之法不可变,骑射乃满洲根本,何需西洋奇技淫巧”。

孔武深知,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,但他没有退缩。他在朝堂之上,与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:“诸位大人,如今西洋各国船坚炮利,若我大清仍抱残守缺,固守骑射,一旦开战,拿什么去抵御外敌?难道要让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挡西洋的炮火吗?”

他还拿出在西川缴获的连环枪和子母炮图纸,展示给嘉庆皇帝和各位大臣看:“皇上,诸位大人,这就是白莲教匪从西洋人那里得到的火器,连匪患都能用此威胁朝廷,更何况是虎视眈眈的西洋列强?若不改革,大清的江山社稷将危在旦夕!”

嘉庆皇帝看着图纸,又想起英吉利舰队在沿海的挑衅,最终力排众议,支持孔武的改革措施:“孔爱卿所言极是,祖宗之法虽好,但也要与时俱进。朕命你全权负责编练新军、改良武器之事,如有阻挠者,严惩不贷!”

有了皇帝的支持,孔武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行。他首先在京营中挑选一万精锐,编练成“神机营”,亲自担任统领,日夜操练。同时,军器局也传来好消息,成功仿制出了连环枪和子母炮,虽然在性能上与西洋原版还有差距,但己足以大大提升清军的战斗力。

就在孔武的改革初见成效之际,英国公使阿美士德再次提出要面见嘉庆皇帝,商谈“通商事宜”。嘉庆皇帝本不想见,但在孔武的建议下,决定借此机会展示大清的军威,挫一挫英国人的锐气。

会面地点设在天津大沽口的行营,孔武亲自布置防务,将神机营的精锐和新式火器列阵于行营之外。阿美士德带着舰队抵达大沽口,见到严阵以待的清军和黑洞洞的炮口,心中暗自吃惊,但表面上依旧傲慢无礼,甚至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。

孔武见状,厉声喝道:“阿美士德!这里是大清的土地,见了我天朝皇帝,行三跪九叩之礼是天经地义!你若不懂礼仪,就请回去!”

阿美士德被孔武的气势震慑,加上看到清军装备的新式火器,知道武力威慑在此刻行不通,只好勉强行了单膝跪地之礼。嘉庆皇帝对阿美士德的傲慢十分不满,拒绝了他提出的所有通商要求,并下旨将其驱逐出境。

阿美士德离开后,孔武立刻加强了沿海防务,他知道,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,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。果然,不久后,密报传来:英国议会己通过决议,决定派遣远征军前往中国,以“保护通商”为名,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。

孔武接到密报,立刻上奏嘉庆皇帝,请求全国戒备,做好应战准备。嘉庆皇帝虽然也感到紧张,但仍对大清的实力抱有信心,下旨命孔武统筹全国防务,务必击退英国侵略者。

“武哥,”陈爽看着地图上标记的英国舰队动向,忧心忡忡,“英国人这次来势汹汹,我们能挡住吗?”

孔武站在舆图前,目光坚定:“能不能挡住,都要挡!这是保卫国家,保卫百姓,我们没有退路。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,“你去通知李勇,让他死守大沽口,务必将英国舰队挡在渤海湾外;我亲自去广州,那里是英国人最可能进攻的地方。”

临行前,侯佳·景安前来送行,他握着孔武的手,眼中满是忧虑:“孔老弟,此次英夷来犯,非同小可,你一定要多加小心。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都盼着你能凯旋归来。”

孔武点点头,心中充满了决心:“景安兄放心,我孔武在此,绝不会让英夷踏入我大清国土一步!”

踏上前往广州的征程,孔武回望京城的方向,心中感慨万千。从一个穷小子到兵部尚书,他经历了太多,但从未像此刻这样,感受到如此沉重的国家重任。他知道,这场与英国的战争,将决定大清的未来,也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