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津门烽火:主战派的困局与布衣的血性

一时间,京城内外议论纷纷,道光皇帝也对孔武产生了怀疑。

“大人,”陈爽忧心忡忡地说,“曹振镛这是要置您于死地啊!我们该怎么办?”

孔武却异常冷静,他知道,现在不能慌乱。“爽子,你放心,身正不怕影子斜。我相信,皇上一定会明辨是非的。”

果然,道光皇帝并没有轻易相信谣言。他知道孔武的为人,于是下令彻查此事。经过一番调查,真相大白,孔武并没有贪污受贿,而是曹振镛贼喊捉贼。

道光皇帝大怒,下令将曹振镛革职查办,同时嘉奖孔武,称赞他“清正廉洁,刚正不阿”。

孔武得知后,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。他知道,虽然扳倒了曹振镛,但朝堂之上的腐败并没有根除,他的路还很长。

就在这时,英吉利舰队再次来袭,这一次,他们的目标是天津。道光皇帝连忙召见孔武,询问对策。

“孔爱卿,”道光皇帝忧心忡忡地说,“英夷再次来犯,你可有良策?”

孔武沉吟片刻,说道:“皇上,英夷船坚炮利,我们不能硬拼。臣建议,一方面加强沿海防御,另一方面派人前往英夷驻地,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,同时暗中联络其他国家,孤立英夷。”

道光皇帝点了点头:“好,就按你说的办。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,一定要击退英夷,保卫国家安宁。”

渤海湾的海风己带上刺骨的寒意。孔武站在天津大沽口新建的炮台之上,望着远处海平面上若隐若现的英舰黑影,手中的望远镜微微颤抖。自江南漕运案归来后,他虽官复原职仍任兵部尚书,却因力主抗战被主和派视为眼中钉,此次被“派”往天津主持防务,名为重用,实则是将他置于与英夷对峙的最前线。

“大人,”陈爽裹紧了身上的棉甲,指着前方航道,“英夷舰队又往前推进了十里,还派小艇上岸探查地形,看样子是真要动手了。”

孔武放下望远镜,面色凝重:“传我将令,各炮台进入一级戒备,没有我的命令,任何人不得擅自开火。另外,派人去把天津知府和水师提督叫来,我有话问他们。”

半个时辰后,天津知府牛鉴和水师提督关天培匆匆赶到。牛鉴肥胖的脸上满是谄媚的笑容:“孔大人,您找卑职有何吩咐?”

孔武看了牛鉴一眼,又转向关天培,语气严肃:“关提督,天津海防准备得怎么样了?火炮弹药是否充足?士兵训练是否到位?”

关天培挺首了腰板,朗声说道:“回大人,卑职己按照您的吩咐,加固了炮台防御,补充了火炮弹药,士兵们也日夜操练,随时准备迎击英夷!”

孔武满意地点了点头,又看向牛鉴:“牛知府,后勤补给准备得如何?粮食、棉衣、药品是否齐全?”

牛鉴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,支支吾吾地说:“回大人,粮食和棉衣倒是准备了一些,只是药品……卑职己经派人去采购了,应该很快就会到。”

孔武眉头一皱:“应该?牛知府,这是关乎士兵生死、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,岂能‘应该’?我告诉你,三日内,我要看到充足的药品,否则,军法从事!”

牛鉴吓得一哆嗦,连忙跪地:“是,是,卑职一定尽力,一定尽力!”

孔武挥了挥手,让牛鉴退下,又对关天培说:“关提督,牛鉴这个人不可靠,你要多留个心眼。后勤补给的事情,你也要派人盯着,不能出任何差错。”

关天培点了点头:“大人放心,卑职明白。”

孔武看着关天培,心中稍感欣慰。关天培是难得的将才,忠勇可嘉,有他在,天津的防务至少有了一半的保障。

就在这时,一名亲兵跑来报告:“大人,外面有一群百姓求见,说是给咱们送药品来了。”

孔武一愣,随即快步走下炮台。只见炮台外聚集了 hundreds of 百姓,他们有的背着药箱,有的挑着担子,上面装满了各种草药和药品。为首的是一位老中医,见到孔武,立刻跪了下来:“孔大人,我们听说英夷要打过来了,知道军队里药品肯定不够,就把我们药铺里的药都拿来了,希望能帮上忙。”

孔武连忙扶起老中医,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百姓,眼眶不禁了。他知道,这些药品对于生活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来说,是多么珍贵。“父老乡亲们,你们的心意我领了,但药品我不能收。你们的日子也不容易,还是留着自己用吧。”

老中医却固执地摇了摇头:“孔大人,您就别推辞了。我们虽然是平头老百姓,但也知道什么是家国大义。英夷要是打进来了,我们连看病的机会都没有了。您就当是为了我们老百姓,一定要收下这些药品,好好打仗,把英夷赶出去!”

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:“是啊,孔大人,您就收下吧!”“我们相信您,一定能打败英夷!”

孔武看着百姓们真挚的眼神,心中充满了感动。这就是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,是支撑着这个国家的根基。“好,我收下!”孔武哽咽着说,“我孔武在此发誓,只要有我一口气在,就绝不会让英夷伤害你们一根汗毛!”

百姓们闻言,顿时欢呼起来。孔武吩咐士兵们收下药品,又亲自送百姓们离开。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孔武心中暗下决心,无论朝堂之上如何腐败,他都要守护好这些善良的百姓。

然而,就在孔武紧张备战之际,却接到了道光皇帝的圣旨,命他即刻回京,商议与英夷议和之事。孔武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他立刻上书道光皇帝,力陈议和的弊端,请求皇帝坚定抗战的决心。

“皇上,”孔武在奏折中写道,“英夷狼子野心,绝非议和所能满足。今日议和,明日他们就会提出更苛刻的条件。若一味妥协退让,只会让英夷得寸进尺,我大清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将荡然无存。臣恳请皇上,坚定抗战决心,臣愿率领全体将士,与英夷决一死战,保卫国家安宁,保卫百姓安全!”

然而,道光皇帝最终还是听信了主和派的谗言,再次下旨,严令孔武即刻回京,不得延误。孔武看着圣旨,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愤怒。他知道,这是主和派在背后搞的鬼,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,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。

“大人,”陈爽气愤地说,“这分明是主和派的阴谋,想把您骗回京,然后解除您的兵权!我们不能回去!”

孔武沉默了片刻,缓缓说道:“爽子,君命难违。但是,我不能就这样回去。你听着,我走之后,你要继续加强天津的防务,无论发生什么,都不能让英夷打进来。”

陈爽眼中含泪:“大人,您放心,卑职一定不负所托!”

于是,孔武带着满腔的无奈和愤怒,踏上了回京的路途。一路上,他心情沉重,思绪万千。他想起了虎门的硝烟,想起了宁波的血火,想起了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士兵,想起了那些自发为军队送粮送药的百姓。他不明白,为什么朝堂之上的那些官员,就不能像这些底层的士兵和百姓一样,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呢?

回到京城后,孔武立刻被召入宫中。道光皇帝坐在龙椅上,面色阴沉,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琦善站在一旁,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笑容。

“孔爱卿,”道光皇帝开门见山,“英夷那边己经提出了议和条件,割让香港岛,开放五口通商,赔偿军费。你觉得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