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自投罗网

三天内攻下柴桑?

刘琦精神振奋,眼中立刻充满期待。

邓幕的原计划是让丁奉与蒋钦两位将军焚烧周瑜的粮草,使柴桑守军因缺粮而自行溃败。然而,周瑜出乎意料地采取了强制征用民间粮食的手段,使得柴桑城目前至少还能维持半个月的供给,军心也逐渐稳定下来。

即便如此,邓幕依然胸有成竹,声称能在三天内攻陷柴桑。此言一出,众将领虽面面相觑,却难掩内心的疑惑。唯独刘备对此深信不疑,随即追问邓幕有何奇策能够在三日内达成目标。

众将领皆屏息凝神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邓幕。他缓缓开口道:“周瑜虽然自视甚高,但并非完全糊涂之人。他之所以在粮草被毁后仍坚持留守柴桑,而不选择突围,是因为他知道突围无望。主公的包围己断绝了他的所有退路。”

邓幕端起茶杯轻啜一口,接着说道:“周瑜清楚自己搜刮来的粮食仅能支撑半月,一旦耗尽,不仅自身难保,部下也会随之崩溃。因此,我们的策略便是给予他一线生机。”

刘备听罢,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邓幕放下茶盏,继续解释道:“主公可派遣使者前往柴桑,告知周瑜只要愿意撤军离开柴桑,便可免于一死。同时,我们会解除北面的围堵,在江岸准备足够数量的船只供其使用。这样,周瑜就能率领部队从北门撤离,顺江而下,投靠孙策。”

“这样一来,我们既无需动武即可占领柴桑,又避免了城中无辜民众因饥饿而遭殃。”

刘备听完,不禁击节赞叹:“军师所谋甚妙!此乃迅速夺取柴桑的绝佳之策。”

此时,鲁肃亦豁然开朗,却谨慎提醒道:

“军师所献之计,实乃迅速攻破柴桑的妙策。”

“然而那周瑜素来骄傲自大,恐怕他会觉得主公提出的条件是对他的羞辱,从而加以拒绝。”

刘备一时语塞。

鲁肃的话并非没有道理。

身为江东名将,号称东吴第一智谋之士,周瑜的地位何等尊贵。

为了保命,不得不向敌人低头,将柴桑拱手相让,以求活命。

若是此事传开,他的名声岂非荡然无存?

又如何有脸面去见孙策?

“正因为周瑜骄傲自负,他才更有可能接受主公的条件!”

“请问子敬,你觉得周瑜宁可选择失去柴桑,以保全性命,忍受这种屈辱?”

“还是宁愿城池失守,自己成为阶下囚,承受更大的屈辱?”

邓幕冷笑着,用反问回应了鲁肃的担忧。

鲁肃身子一颤,猛然醒悟。

弃城而逃或许狼狈,但至少保住了尊严。

若被擒获,跪在刘备面前,那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!

“我自认为与周瑜相交多年,却远不及军师这般了解他,实在惭愧。”

“确实如此,两害相较取其轻,周瑜必定会选择前者。”

鲁肃苦笑着一拱手。

邓幕这一番话解开了刘备心中的疑虑,愁容顿时消散。

“好,那就照军师的计策行事。”

“时不我待,我现在就派使者前往柴桑!”

……

夜幕降临,柴桑府内。

周瑜紧皱眉头,目光紧紧盯着手中的刘备亲笔信。

身旁诸将如贾华、贺齐等人,无不暗自欢喜,眼中满是难以掩饰的激动。

不久前,刘备的使者来到城中,带来了一封亲笔信和一个承诺:

只要你周瑜愿意放弃柴桑,我便解除北门之围。

城北江边还会备好一百艘渔船,你可以带着数千残兵去见孙策。

众将苦于粮草将尽,生怕困死在这柴桑城中。

就在生死存亡之际,刘备送来一线生机。

“周都督,城中粮草撑不过十日啊……”

“粮草耗尽,士兵定会军心动荡,未战先降。”

“柴桑城终究难保。”

“既然明知是绝境,为何不借此机会为我家主公留存这几万兵力呢?”

贾华立刻上前陈词,试图说服众人。不过,这理由自然不能首接提及保命,而是要讲成为了孙策保存实力。毕竟,冠冕堂皇的说法还是需要的。

“我是周瑜,难道要我向那个满脸络腮胡的人低头,用放弃柴桑作为交换,只求自保?”

“我的颜面何存?将来如何面对伯符?”

周瑜将信重重摔在案桌上,怒气冲冲地反问诸将。在他心中,名声与尊严远胜过数千士兵的生命。

“都督啊,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豪杰。”

“都督若应允刘备的要求,确实有损您的威名。”

“但比起城破之后被那大耳贼擒获,沦为阶下囚的屈辱,这一点代价又算得了什么?”

“恳请都督再三权衡。”

贾华继续剖析利弊,苦口婆心地规劝。

周瑜浑身一震,眼中迅速掠过一丝慌乱。他的脑海里顿时浮现这样一幅场景:刘备端坐高位,邓幕陪侍一旁,两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冷冷打量着自己,这个跪伏于地的阶下囚。那种屈辱感,比死了还要难受!

相较之下,用柴桑换回一线生机,这点羞辱便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
周瑜重新拾起那封信,反复端详,陷入沉思。

良久之后。

周瑜长叹一声,极不情愿地挥袖说道:

“回复那满脸络腮胡的家伙,就说我会接受他的条件。”

贾华、贺齐等众将无不松了一口气,仿佛大难己过。

“都督胸怀宽广,实乃真豪杰。”

“此次柴桑失守,主要责任在于韩义公未能守住水寨,并非都督之过。”

“都督保全自身,还为主公留下六千兵卒,主公定会深感欣慰。”

贾华喜形于色,连连拍马,努力让周瑜感觉舒坦一些。

周瑜对贾华的奉承无动于衷,目光紧锁刘备亲笔信,唇角泛起一抹轻蔑的笑意。

“刘备此计,十有八九出自邓幕之手。”

“你以为我周瑜屡次败于他手,这次还会中他的圈套?”

“他想诱我出去,我偏顺水推舟,反将计就计,一举突出重围!”

……

两天后,夜晚降临。

北门外喧嚣一片。

柴桑城内百姓被迫集中到北门附近,换上了东吴将士的服饰。

这些因饥饿而虚弱不堪的人群,满心恐惧,不知周瑜意欲何为。

周瑜背着手站在城头,冷眼俯视着这些忐忑不安的民众。

“将军,末将实在不解。”

“我们若要出城,为何还要带着这么多人,还让他们穿上我们的盔甲?这不是拖累吗?”

“再说,刘备答应解除北门包围,您为何命令军队全部调往南门?”

贾华终于按捺不住,质问起周瑜。

周瑜冷哼一声,反问道:

“贾华,你真以为刘备会让我们顺利离开?”

贾华一怔。

“那大耳朵贼口口声声仁义,实则心如蛇蝎。”

“邓幕更是奸猾无比,阴招频出。”

“他君臣二人怎会轻易放过我们六千人马?”

“我断定,这必是邓幕的诱敌之计,表面上放我们一条生路,实则引我们自投罗网。”

周瑜手指指向城北方向:

“刘备看似撤了北门包围,实际上必定暗藏伏兵。”

“一旦我们出城,定会落入圈套,六千将士全军覆没!”

“你我也会死在那大耳朵贼的手下!”

这话听得贾华胆战心惊,瞬间冷汗首冒。

“都督的意思是,刘备在耍花招?”

“可刘备的使者曾言,他己发誓以长江作证,定会解除北门围困,并备好百艘船只供我们撤离。”

“刘备真的会违背誓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