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摆在刘光福面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资金,即便按照与红星轧钢厂的协议,轧钢厂会为街道办提供旧房改造的大部分物资,
可还有相当大的缺口没法解决,这菊花巷街道实在是太过穷困了,租金刘光福都不敢像交道口街道一样一下收十年的,就是按年收,以后估计还得有得扯皮了。
另一个就是人力,按照菊花巷街道的统计,闲散人员有的是,可你得能找得到人啊,明明这人就在这个街区住着,没事还总能见到他,可一有事就见不到人,
每一个街区都有好些这种街溜子,鱼龙混杂,三教九流无所不包。把活摆到他们跟前还要挑三阻四的。
就在刘光福为这事发愁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。不过这事是好事。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街道办认真的为居民办实事,轧钢厂居民区配套设施,一下子就用了菊花巷街道居民近百人,
消息一经传出,居民纷纷上门报名,这下子刘光福的用人难题解决了。
这事一解决,刘光福的思维豁然开朗,是啊,家家都有人有工作,家家都有钱了,谁家还会差那点房租。
到了1968年的6月,整个民主街区已经全部搬入了新居,所谓的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也就这个电话没解决,
实际也算被刘光福给解决了,这些家,家家都有一个通话器,相当于是一个小喇叭,可以选择收听,也可以选择与邻居拨号通话。
有了工作岗位,菊花巷街道这下可是真的没闲人了,除非是那些长期在外面混的,
不然刘光福就连因为学校停课,而在家闲逛的小孩都利用了起来,
当然在这个街道几乎没有读书读到高中的,不过初中却不少,这些在街道里就算文化人了,
刘光福就让周小青这些人领着这些初中生,对整个街道进行了细化统计,这一统计不打紧,直接就抓住了四名逃犯。
周小青和罗霞以及她们俩的组员都获得了个人三等功一次,菊花巷街道办也获得集体三等功一次。
不过一出了这事,可是把刘光福给吓坏了,直接就任命周小青为他的专职秘书,他走到哪,都要把她带到身边。
周小青看到刘光福的紧张样,虽说脸上没露出欢喜,可心里却甜丝丝的。
就在刘光福恨不得把周小青栓裤腰带上的时候,失踪了好久的周小白露面了。
过来是跟周小青和刘光福告别的,她要去当兵了。
周小青大惊,要知道她这个妹妹可是从小就跟着她的,这事她都不知道,这里面肯定有事。
于是就把周小白拉到了一边,细一打听才知道,原来这是周父周母的安排,
即便事情没忙完没有回燕城,可是燕城的风吹草动他们还是了解的。
感觉不对劲,就先把周小白给送部队上去了。
并且还让周小白转告周小青和刘光福,他们俩如果觉得合适,就可以领证结婚了,不要顾忌他们老两口,他们老两口短时间回不去。
得到这个消息,刘光福是大喜过望,直接抱起周小青就旋转了几圈,周小青也是十分幸福的拥入刘光福的怀里,这可把边上的周小白给腻歪坏了。
“嘿嘿嘿,你们俩能不能做人了,这里还有一个大活人那,你们看不到啊。还有啊,姐夫,你小姨子我可是要去部队受苦了,你不得表示表示啊。”
这时周小青和刘光福才反应过来,不过他们俩被周小白搅和的次数太多了,都有点免疫了。
不待刘光福许诺什么,周小青就开始了反击,
“你就去当兵,说什么受苦受罪的话,小心被人听到,拉你批斗。”
周小白一听她姐姐跟她上纲上线,也就吐了吐舌头,她可是拿这个姐姐没招,她所有的招数对谁都好使,就是对这个姐姐没办法。
对周小青她没办法,可对付刘光福她行啊,刚要可怜兮兮的对刘光福撒娇,就见刘光福回了西厢房,直接就没理他。
气的她直跺脚,可回首看到刘光福拿着一个大包出来,向她走过来的时候,她就又乐了,这个画面她熟,
原来在学校复课那时候,刘光福总是在她要走的时候,就这么拎着一个包走向她。
接过来这个包,周小白差点掉地上,这个包可沉得很,周小白就要直接打开,刘光福没让,让她回去再打开。
将这个包给绑到周小白的自行车上后,周小白就离开了,说是要与她的那些朋友告别,就连刘光福做的菜都吸引不了她了。
周小白很快就随着军车离开燕城了,据说她是进的下面军区的医院,具体地址周小青知道,刘光福不关心这个,对于周小白的离开,他还挺高兴。任谁被人搅和了一年多,谁都得高兴。
菊花巷街道的大改造,进行的无声无息的,
没有电台广播和报纸杂志来进行采访报道,就连区里的主管领导们也是忙的要紧,没有人来关注菊花巷街道。
菊花巷街道的报告估计也都被区里给束之高阁了,谁让菊花巷街道穷那,一天天不是要拨款就是要扶持。
就在菊花巷街道旧房危房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,上面一纸文件下达,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。后世著名的“老三届”就是在这年集中下的乡,。
区里也是想的简单,一刀切不就行了么,谁会想到这些学生可能会有工作啊,区里的人那么忙,哪里会深入基层来做这些工作,于是就把活都派到了各个街道办。
这文件到了刘光福这里直接就扔到了一边,上边说的是没有工作的,可菊花巷街道这都有工作,除非有傻蛋自愿报名,不然那是一个人去参加的都没有。
不过工作的样子还是需要有的,刘光福就安排了两个即将退休的大姨,专门给她俩设了一个办公室,用以证明街道办的重视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刘光福带队所有的街道办成员,自刘光福以下,每一个人都有自已的活计,自已的片区,
在刘光福办公室里的辖区图上,一个个的方格划的是整整齐齐,上面还有每一个人的名字。
街道的大动员已经完成,这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,就在大战苦战一百天的口号声中,在这菊花巷街道全面打响。
现在的菊花巷街道那是处处是工地,到处都是建设者。这种场面还激励到了红星轧钢厂的一众领导们,就连那些一肚子怨气来为红星园配套的市政工人们都大受鼓舞。
当区里领导来菊花巷街道兴师问罪的时候,看到这个场面都傻掉了。想见到刘光福那就得自已去找,刘光福可能在每一个工地,就是没可能在自已的办公室。
最终,关于菊花巷街道完成下乡指标这事就不了了之了。谁敢就这么下去检查,别这么下去检查了,后手就把自已单位的经费给拨出去一半,那他们还活不。
就是这样,随着时间的推移,菊花巷街道的建设是日新月异。随着用工量的增大,菊花巷街道成了燕城一项决策的禁地,那就是上山下乡运动,
凡是与这项运动相关的决策与菊花巷街道都不沾边,而菊花巷街道也就是刚开始的时候,有那么几个真的是怀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而去下乡的人,后来就一个都没有去下乡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