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按察使任上的风云(下)

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,”孔武语气坚定,“我在沧州赈灾,所作所为百姓有目共睹;查处盐枭,也是奉皇上旨意。我打算将此事上奏朝廷,请求皇上派人调查,还我清白。”

“不可,”景安连忙阻止,“若上奏朝廷,反而会让流言扩散,给政敌可乘之机。你忘了和绅是怎么倒台的吗?有时候,沉默是金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,才是最好的反击。”

孔武恍然大悟,点头道:“景安兄所言极是。那依你之见,我该如何做?”

“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出更多政绩,”景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“首隶境内有一条滹沱河,河道淤塞严重,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,百姓深受其苦。你若能主持疏浚滹沱河,既能造福百姓,又能堵住悠悠众口。”

孔武眼前一亮,这确实是个好主意。他立刻着手准备,亲自带领幕僚和工匠,沿滹沱河考察河道,制定疏浚方案。他发现滹沱河淤塞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植被破坏,水土流失严重,单纯疏浚只能解一时之困,必须上下游同时治理。

于是,孔武上奏朝廷,请求拨发专款,不仅要疏浚河道,还要在上游山区植树造林,保持水土。嘉庆皇帝对孔武的方案十分赞赏,下旨准奏,并称赞他“虑事周全,乃朕之治水能臣”。

疏浚滹沱河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孔武再次采用“以工代赈”的方法,招募各地灾民和闲散劳动力参与工程,同时严格管理款项使用,每一笔开支都登记在册,公示于众,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他私吞款项的疑虑。

在施工过程中,孔武遇到了新的难题:滹沱河下游有一段河道经过一片贵族的封地,该贵族是嘉庆皇帝的远房皇叔,一向骄横跋扈,不愿让河道从他的封地经过,派人阻挠施工。

孔武亲自上门拜访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:“王爷,滹沱河泛滥,受害的是沿岸百姓,其中也有不少是王爷封地的子民。疏浚河道,不仅能消除水患,还能改善封地的灌溉条件,于民于己,都是大好事啊!”

王爷却蛮横无理:“本王的封地,轮得到你一个按察使指手画脚?再敢提疏浚河道,就别怪本王不客气!”

孔武见状,知道软的不行,只能来硬的。他再次上奏朝廷,详细说明了情况,并请求嘉庆皇帝下旨,令王爷配合施工。嘉庆皇帝得知皇叔如此跋扈,十分生气,立刻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,命王爷“不得阻挠河道疏浚,否则严惩不贷”。

王爷接到圣旨,吓得魂飞魄散,再也不敢阻挠,还亲自到工地慰问,以示支持。孔武借此机会,与王爷打好关系,既完成了工程,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。

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滹沱河疏浚工程终于完工。新的河道宽阔畅通,上游的山林也种满了树木,首隶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滹沱河的水患了。竣工那天,沿岸百姓自发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,许多地方还为孔武修建了生祠,焚香供奉。

孔武站在 newly pleted 的滹沱河大堤上,看着奔腾不息的河水,心中感慨万千。从沧州赈灾到疏浚滹沱河,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,但也收获了百姓的爱戴和信任。他知道,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就在此时,京城传来消息:玉贵妃为嘉庆皇帝生下了一位皇子,被晋封为皇贵妃,地位仅次于皇后。侯佳氏因此更加得势,成为朝中第一外戚家族。

孔武得知消息后,心中十分高兴,这意味着他在朝中的靠山更加稳固。但他也明白,树大招风,侯佳氏的显赫地位也可能带来新的危机。

果然,不久后,朝中便有人开始弹劾侯佳·景安结党营私,甚至影射玉皇贵妃干预朝政。孔武知道,这是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开始了,而他作为侯佳氏的重要成员,不可能置身事外。

“武哥,”陈爽看着孔武紧锁的眉头,忍不住问道,“朝廷里又出事了?”

孔武点点头,沉声道:“是的,有人开始攻击侯佳氏了。我们必须小心应对,不能让任何人动摇玉皇贵妃和景安兄的地位。”

他走到地图前,看着首隶的山川河流,眼神逐渐坚定起来。作为首隶按察使,他手握一省刑名和兵权,是侯佳氏在地方上的重要支柱。他知道,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。

“爽子,”孔武转过身,目光锐利,“从今天起,加强首隶勇营的训练,密切关注朝中动向。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都要确保首隶的稳定,这是我们的根本,也是对侯佳氏最大的支持。”

陈爽用力点点头:“武哥,你放心,我一定办好!”

孔武看着陈爽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未来的路还很长,充满了未知和挑战,但他并不畏惧。从一个穷小子到封疆大吏,他凭借的不仅是运气和机遇,更是那份为国为民的担当和永不放弃的决心。

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滹沱河的河面上,金光闪闪。孔武站在大堤上,望着远方的京城,心中充满了力量。他相信,只要坚守初心,勇于担当,就一定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官场中,继续前行,为国家和百姓,做出更多的贡献。而他的故事,也将在首隶大地上,继续流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