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京城后,孔武立刻被道光皇帝召见。道光皇帝看着眼前这位两鬓斑白的老臣,心中感慨万千。
“孔爱卿,”道光皇帝叹了口气,“朕当初听信谗言,让你受委屈了。”
孔武叩首道:“皇上言重了,臣不敢当。”
道光皇帝扶起孔武,说道:“孔爱卿,如今国家危难,朕需要你啊!朕决定,任命你为钦差大臣,前往江南,整顿吏治,改革漕运,发展经济。”
孔武领命道:“臣遵旨!”
于是,孔武再次踏上了为国效力的征程。来到江南后,他立刻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他严惩贪官污吏,整顿漕运秩序,减轻百姓负担,鼓励商业发展。一时间,江南的面貌焕然一新,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。
然而,孔武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,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孔武,说他“滥用职权,扰乱朝纲”。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琦善更是处处与孔武作对,想方设法阻挠他的改革。
“大人,”陈爽忧心忡忡地说,“琦善他们又在背后搞鬼了,我们该怎么办?”
孔武却异常冷静,他知道,现在不能慌乱。“爽子,你放心,身正不怕影子斜。我相信,皇上一定会明辨是非的。”
果然,道光皇帝并没有轻易相信谗言。他知道孔武的为人,也看到了江南的变化,于是下令彻查此事。经过一番调查,真相大白,孔武并没有滥用职权,而是琦善等人贼喊捉贼。
道光皇帝大怒,下令将琦善革职查办,同时嘉奖孔武,称赞他“清正廉洁,勇于任事”。
孔武得知后,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。他知道,虽然改革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,但只要有皇帝的支持,有百姓的拥护,他就一定能够成功。
就在这时,英国舰队再次来袭,这一次,他们的目标是江南沿海。道光皇帝连忙召见孔武,询问对策。
“孔爱卿,”道光皇帝忧心忡忡地说,“英夷再次来犯,你可有良策?”
孔武沉吟片刻,说道:“皇上,英夷船坚炮利,我们不能硬拼。臣建议,一方面加强沿海防御,另一方面发展本国的工业和海军,提高自身的实力。同时,我们可以联络其他国家,共同抵制英夷的侵略。”
道光皇帝点了点头:“好,就按你说的办。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,一定要保卫好江南沿海,保卫好国家的利益。”
孔武领命而去,他知道,这是一场长期的战斗,但他有信心打赢这场仗。因为他身后,有无数爱国的士兵和百姓,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,是他最坚强的后盾。
孔武再次来到了沿海前线,他看到了士兵们正在加紧训练,看到了百姓们正在积极支援前线。他知道,只要大家团结一心,众志成城,就一定能够战胜英夷,保卫好自己的国家。
“大人,”陈爽指着远处的海面,“您看,那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战舰!”
孔武抬头望去,只见海面上停泊着几艘崭新的战舰,虽然数量不多,但却代表着大清海军的希望。他心中充满了感慨,也充满了希望。
“爽子,”孔武微笑着说,“你看,我们的国家正在一点点变好。”
陈爽也笑了:“是啊,大人,只要有您在,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的!”
——
江南的春雨淅淅沥沥,打湿了孔武肩头的青布褂子。他站在刚刚建成的江南制造局门前,看着工人们冒着雨搬运从海外购来的机器,心中百感交集。自道光皇帝再次启用他主持江南洋务以来,己是第三个年头,曾经的兵部尚书如今成了旁人眼中不伦不类的“机器官”,但他深知,这是大清自强的唯一出路。
“大人,”陈爽撑着油纸伞快步走来,头发和衣摆都己湿透,“英国技师那边来消息,说锅炉的安装遇到了难题,想请您过去看看。”
孔武点点头,跟着陈爽走进车间。一股浓重的机油味扑面而来,几名金发碧眼的英国技师正围着一台巨大的蒸汽锅炉指指点点,脸上满是困惑。见到孔武,为首的技师约翰皱着眉头说:“孔大人,这台锅炉的气压总是不稳定,我们怀疑是管道设计有问题。”
孔武走到锅炉前,仔细观察了管道的走向和接口,又伸手摸了摸锅炉的外壳,沉吟片刻后说:“约翰先生,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管道设计,而是出在锅炉的材质和焊接工艺上。我们的钢材韧性不足,焊接处承受不了过高的气压,所以才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。”
约翰惊讶地看着孔武:“孔大人,您竟然懂这些?”
孔武笑了笑:“略知一二。我建议,我们应该先改进钢材的冶炼工艺,提高钢材的质量,同时引进更先进的焊接技术。”
约翰恍然大悟:“对,您说得有道理!我们这就去试试。”
看着技师们忙碌的身影,孔武心中稍感欣慰。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,他不惜重金聘请外国技师,又选派了一批聪明好学的年轻人跟他们学习,希望能尽快掌握西方的工业技术。
然而,孔武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。保守派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,说他“崇洋媚外,背离祖制”,甚至有人说他“与洋人勾结,意图不轨”。
“大人,”陈爽拿着一份奏折,气愤地说,“您看,这是御史大人弹劾您的奏折,说您在江南制造局浪费国帑,毫无成效。”
孔武接过奏折,看了几眼,便扔在一边:“由他们去吧。只要我们能造出像样的轮船和枪炮,他们自然就无话可说了。”
话虽如此,孔武心中却并不轻松。他知道,保守派的势力依然强大,洋务运动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。
就在这时,一名亲兵跑来报告:“大人,外面有一群百姓求见,说是要感谢您。”
孔武一愣,随即快步走出车间。只见制造局外聚集了许多百姓,他们有的拿着锦旗,有的拿着自家做的点心,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。为首的是一位中年男子,见到孔武,立刻跪了下来:“孔大人,谢谢您啊!要不是您办这个制造局,我们哪能有工作,哪能吃饱饭啊!”
孔武连忙扶起中年男子,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百姓,心中充满了感动。“乡亲们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中年男子却摇了摇头:“不,孔大人,您为我们做的太多了。以前我们没活干,只能靠种地勉强糊口,现在在制造局做工,每个月都能拿到工钱,日子比以前好多了。”
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:“是啊,孔大人,谢谢您!”“希望制造局能一首办下去!”
孔武看着百姓们真挚的眼神,心中充满了力量。他知道,只要能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就一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。
“乡亲们,”孔武大声说道,“你们放心,只要我孔武还在,就一定会把制造局办好,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!”
百姓们闻言,顿时欢呼起来。
然而,就在孔武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之际,却传来了英国舰队再次入侵的消息。这一次,他们的目标是北方的大沽口。道光皇帝连忙召见孔武,询问对策。
“孔爱卿,”道光皇帝忧心忡忡地说,“英夷再次来犯,你可有良策?”
孔武沉吟片刻,说道:“皇上,经过这几年的努力,我们己经造出了几艘新式战舰,虽然数量不多,但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。臣建议,派这些新式战舰前往大沽口支援,同时加强陆地防御。”
道光皇帝点了点头:“好,就按你说的办。朕命你即刻前往大沽口,指挥作战。”
孔武领命而去,他知道,这是对江南制造局成果的一次检验,也是对他洋务运动的一次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