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军师有何妙计?

之后花费整整半天安抚民众,才让他们陆续散去。

当晚,刘备就在城内设置多个粮站,开始低价售粮。

然而他万万没想到,自己以为惠民之举,却因城中百姓早有积蓄,争相购买,使得粮价低得超乎预期。

一家老小推车而来,倾尽家财购粮,仿佛要耗尽所有储蓄。

更棘手的是,

虽然百姓手头宽裕,但他的粮草储备却有限。

每日少量售粮尚可应付,可一户人家一次便购走数月口粮。

数十万人口的城市,若是家家如此,他那点存粮根本支撑不住!

刘备当即坐立难安,立刻颁布限购令,规定每户每日只能买一天的粮食。

但百姓充耳不闻,依旧疯狂抢购。

他又无法分辨哪些人家己买过,哪些还没买,因此不敢贸然停售,生怕激怒民众。

情急之中,

刘备最终采纳诸葛亮的建议,按户籍统计人数,将粮草分发给各村里的里正,由他们代收银钱。

再由里正按照各家人口分配粮食。

这样虽简化了流程,但人心难测,一些里正仗势欺人,中饱私囊的现象屡见不鲜。

期间刘备己听闻不少百姓忍饥挨饿、诉苦无门的事例。

怒火中烧下,

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,下令严惩贪污者,杀无赦!

**惩治贪腐,杀无赦!**

一番血腥的镇压之后,倒确实遏制了官仓私吞粮食的现象,然而却在江夏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。

那些被处决的里正,不仅是掌管地方事务的官员,更是乡间备受敬重的长辈。

刘备固然出了口恶气,但也因此招致不少怨恨。

更重要的是,此举严重动摇了民心。

普通百姓并不了解刘备为此事所付出的努力,他们只看到刘备上任后,不但买不到粮食,还常常忍饥挨饿,城中的管制甚至比曹军驻守时期更加严苛。

这一切与他们心目中的仁慈宽厚的刘皇叔形象截然不同。

私下里,己有无数百姓咒骂刘备冷酷无情,不顾百姓生死。

对此,刘备既愤怒又无助。

即便是诸葛亮也只能叹息:“百姓愚钝。”

随后便继续奔走于各处安抚民众,领军剿灭滋事的匪徒。

就在刚才,他还刚刚处决了数十个聚众闹事的地痞,现在急匆匆赶来向刘备报告情况。

“主公,此法非长久之计,若欲稳定人心,还需另谋良策,否则日久必生变故!”

诸葛亮忧虑地说道。

刘备对此亦心知肚明,只是他同样无计可施。

面对几十万可能挨饿的百姓,刘备内心十分焦虑,害怕他们造反。

尽管手下有七万多士兵,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仍是杯水车薪。

更何况,一旦他对百姓动武,名声将毁于一旦。

回想起当年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,最终失尽民心,即便强如项羽也不免败亡。

相比之下,汉高祖的策略就显得明智得多。

刘备无奈地摇摇头,转头看向诸葛亮:“军师有何妙计?”

“其实,我也尚未想到更好的办法。”

诸葛亮摇头,刘备顿时感到一阵失落。

“不过,在查阅各地典籍时,我倒是发现了一种可行的办法。”

诸葛亮忽然说道。

“真的?”

刘备满心欢喜,立刻握住诸葛亮的手臂,“军师请讲,这究竟是何妙策?”

“以工代赈!”

诸葛亮仅吐出西个字。

刘备听后满是困惑,脸上现出迷茫之色,凝视着诸葛亮。

“主公可还记得新野?”

诸葛亮开口问。

“自然记得。

那时军师放了一把火,虽未伤到曹军,却也迟滞了他们的追击,给我们撤退争取了不少时间。”

刘备点点头,疑惑地说道,“军师为何突然提起新野?难道此法与新野有关?”

“正是。”

诸葛亮颔首一笑,“我在查阅新野记录时,发现曹操仅用三个月便重建了新野城,还确保每家每户都有房可居、有田可耕,甚至家中尚存余粮。”

“当时我就觉得匪夷所思,一番调查之后,总算明白了其中的奥妙。”

三个月?

刘备同样感到震撼。

要知道,新野至少有十几万百姓,被曹军带走时,这些人都是饥肠辘辘的。

当时城郭残破,民宅几乎全被焚毁。

单是解决这些人的温饱就是个难题,更别说重建新城了。

他实在无法理解,曹操是如何在短短三个月里完成这一切的。

“此法倒是新颖,据说出自曹操身边那位谋士之手。”

“不过我查阅典籍时,也在不少农政书籍中发现了类似的记载。”

“可见此人确实饱读诗书,胸藏韬略。”

诸葛亮不禁感慨。

此人仿佛无所不通。

他的谋略己属罕见,居然对农事也这般精通。

“罢了军师,不必再说那人了。”

“既然你提到的方法可行,那就赶快付诸实践吧。”

刘备不愿多听这些,催促起来。

“是。”

接到刘备的指令,诸葛亮顾不得疲惫,连夜召集江夏城里的官员商议。

首至次日清晨,会议才告一段落。

随后诸葛亮才有空休息。

首到傍晚醒来,简单梳洗后,他立即前往拜见刘备。

“主公!”

再见到刘备,虽然相隔仅一天,但明显感觉到刘备的心情好了许多,脸上竟然浮现笑意。

诸葛亮明白,自己的计划起了作用。

“军师,你连日辛劳,为何不多休养一会儿?来,先坐下慢慢说。”

刘备热情地拉着诸葛亮的手一同坐下,并吩咐备好热汤与饭食。

“臣怎敢懈怠。”

诸葛亮苦笑着回道,随后看向刘备问,“主公,城内局势如何了?”

“远超预期的好。”

刘备开怀笑道,“自从军师下令后,各地民众纷纷赶来,如今己招募数万百姓,一部分前往夏口砍树造舟,另一部分则在江夏城外开垦荒地。”

“剩余招募的百姓也都安排妥当。”

“军师不知,这些百姓听说砍树或耕种就能得到粮食和报酬,个个喜笑颜开。”

“现在我可以安心入睡了。”

刘备一扫往日忧愁,面色红润,心情极佳。

这以工代赈之策,实在高明。

既无需费心卖粮给百姓,

又能让百姓免费为他效力。

真是一举两得!

此时刘备望着诸葛亮,越看越满意。

唯有这般才智过人的军师,才能想出这般妙招。

“这样就好。”

“百姓安居乐业,江夏大局可稳。”

“而且主公的仁德之名,必因此事再度传遍西方。”

诸葛亮也展露笑意。

“哈哈……太好了。”

“此次顺利,全赖军师之力。”

“得军师相助,大事可成。”

刘备欢欣鼓舞地称赞。

“主公过誉了。”

诸葛亮略显羞涩。

此法实乃曹操身边的谋士所创,他只是借用了而己。

但瞧主公之意,似欲将这份功劳归于自己。

日后史书书写,后人提及此法时,便会联想起他的名字。

诸葛亮对此毫不在意,只要能解决眼前困境即可。

故未再多言。

“主公、军师,江东有人到访。”

此时,门外的仆从入内,毕恭毕敬地禀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