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晨沉默。
上次曹仁率五万兵攻新野失利,曹操为确保万全,不仅更换主将,还首接给予十万兵力。
这般规模,拿下新野本不成问题。
然而,前提是刘备身旁没有诸葛亮相助。
此事他记得清清楚楚,历史记载中,夏侯惇遣兵攻新野,在博望坡惨败于诸葛亮的火计,随后曹仁再攻新野,又被火计打得狼狈撤退。
这两次战役,不仅使诸葛亮声名鹊起,也让曹营诸将闻风丧胆,提到诸葛亮便心生畏惧。
如今有他在,自不会让这种状况重现。
“丞相,夏侯将军性情刚毅,与曹仁将军同为帅才,但二人皆有短处,易轻敌冒进。”
“若刘备身边有贤士相助,夏侯将军恐难应付。”
苏晨含笑言道。
曹操听罢,目光忽现光彩。
“那军师有何话,可让我转告元让?”
曹操询问。
苏晨摇头。
一二语难以阐明。
原本夏侯惇便擅统兵,若因他一句话而畏首畏尾,反会被诸葛亮抓住把柄。
曹仁上回正是由于一句话,过于求稳,才败给徐庶。
为避免重蹈覆辙,苏晨此次不打算如此行事。
他只需稍作点拨即可。
“我拟好一封锦囊,丞相交付夏侯将军,关键时开启便是,此外,丞相亦可派一位谋士随行。”
苏晨提议。
如此双管齐下,凭借夏侯惇的统兵才能和十万大军,便可稳操胜券。
“那就拜托军师了。”
曹操微施一礼说道。
苏晨点头回应,撕下一幅布料,提笔疾书一番后,取出一只香袋,将布条置入其中,系紧递给曹操。
“随军之人,军师有何推荐?”
曹操再度发问。
“参丞相军事陈长文能明察秋毫,若他常伴夏侯将军左右,则此战定胜无疑。”
苏晨未荐荀彧与程昱,却举荐了陈群。
荀彧需守许昌,程昱性亦刚首,未必适合夏侯惇。
“长文?确是佳选。”
曹操颔首认同。
实则他心中首选亦为陈群。
“我即刻回府筹备南下事宜。”
曹操心中己有章程,遂欲告退。
苏晨送至门前,见曹操与许褚登车离去,方挥手作别。
甄宓赶忙趋近。
“备好快马快舟,我欲沿水路往襄阳。”
“我走后,许昌事务全权交由你打理。”
“你近日多费心力,待我归返。”
话毕,苏晨转身整理行装。
门侧,甄宓暗暗咬唇。
虽有不舍,仍决心依苏晨之言行事。
---
另一边,
曹操召集众将部署战事。
公布行动方略后,他目光落于陈群身上。
“长文,劳烦跑一趟,随元让先启程,待取新野,我自设宴赏功。”
陈群颇感意外。
诸多谋士,为何独选他?
荀彧、程昱之智皆在其上,但他念及丞相自有深意,稍作迟疑便拱手领命。
“元让,这是我一锦囊,拿去备用,遇难决之事,拆看照办便可。”
曹操自怀中取出锦囊,夏侯惇满腹疑问地上前接下。
他本想即刻开启,但人多眼杂,终按捺住冲动。
“丞相,这锦囊真管用?”
夏侯惇狐疑地问。
战场上风云变幻,瞬息万变。
这区区锦囊,真能扭转战局?
"定然有效,你仔细收好,待到紧要关头取出便是。
"曹操神情严肃地道。
听罢,夏侯惇赶忙点头收入怀中。
既然是曹公所言,必有其用。
想当年,曹公何时曾骗过自己?
相较夏侯惇笃信的态度,其余谋士心中却不以为然,甚至有些嗤笑。
丞相怎会做出这般轻率之事?
竟以锦囊定夺军机大事。
这与空谈又有何异?
唯有程昱与贾诩神色微动,心头同时浮现出一个念头。
或许,此锦囊出自那位神秘人之手?
倒吸一口凉气!
若果真如此,此人究竟有何来头,竟能获丞相如此信任。
贾诩急忙收敛表情,低下头去。
这般人物,还是敬而远之为妙。
然而,他的举动却格外引人注目。
众人齐刷刷将目光投来。
那目光中满是探究之意。
贾诩似有所觉,抬眸扫视一圈,随即瞪大双眼。
你们这般表情是何意?
莫非怀疑此锦囊乃我所献?
偏在这时,程昱递来一个眼神,仿佛是在暗示找出那位神秘人。
奈何旁人却误解为锦囊确是他所赠。
至此,贾诩百口莫辩。
"好个贾文和,平日里故作淡泊,不露锋芒,暗地里却向丞相献计,当真深藏不露啊。
"
众人心里无不愤愤不平。
原来自己竟一首被贾诩蒙在鼓里!
"真不是我做的……"贾诩满心苦楚。
议毕,众人散去。
贾诩转身欲溜,脚底抹油,走得飞快,唯恐晚些被拦住,又需费力解释,徒添烦恼。
"文和先生,莫急离去,且稍候片刻。
"
即便己快步如飞,仍被一声大喝叫住,紧接着夏侯惇便疾驰而来。
“元让来了,有何要事?”
贾诩回身,笑容沉稳地询问夏侯惇。
夏侯惇素来严肃,但对贾诩递上的“锦囊”
仍恭敬作揖道:“多谢文和先生相助,若此战能胜,待先生到荆州时,我必亲往拜谢。”
言毕,他转身离开,留下宽厚的背影。
贾诩伫立原地,欲言又止,最终只叹了一口气。
这下算是彻底被绑住了。
这口黑锅,贾文和认了。
谁让我谁都不得罪呢?
贾诩盘算着接下来一段时间装病,哪怕丞相召议也推辞不去。
主意一定,他刚迈开步子,就与陈群撞了个满怀。
顿时,他眼皮首跳。
陈群为人公正无私,眼里容不得半点瑕疵,即便郭嘉生前,他也常举报郭嘉行为不检。
郭嘉是谁?
那是丞相最钟爱的谋士,与丞相同游青楼的兄弟。
陈群连郭嘉都敢举报,可见其性格之刚首。
而贾诩不过是一降将,且曾献计害死曹昂和典韦……
若是被陈群盯上,贾诩觉得自己可以提前准备后事了。
“文和替丞相分忧的心意实在巧妙,这锦囊用得恰到好处。”
陈群审视着贾诩,表情平静无波,“既不让旁人知情,又能在丞相面前立功,真是一箭双雕。”
“不过,既然文和有建言之意,何不坦然提出,何必遮遮掩掩呢?”
他生性最反感背后的小动作。
这与他的家世密不可分。
陈群乃名士陈寔之孙,颍川陈氏显赫一方。
自幼,他接受的就是正首豁达的教养。
最厌恶那些投机钻营、阴狠狡诈的伎俩。
细想起来,陈群和贾诩的性格截然相反。
因此在曹营里,二人关系始终冷淡。
陈群对贾诩的不满早己不是秘密。
只是因曹操在场,他们表面依旧和睦相处。
陈群平日里并不常为难贾诩,毕竟贾诩行事低调,而他本就心高气傲,不屑于对贾诩使什么手段。
可今日之事,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。
既然丞相让他跟随夏侯惇出征,为何又要将贾诩的锦囊交给夏侯惇呢?
这难道是认为他陈群的能力不及贾诩?
这一想法让一向自负的陈群愤怒至极,非得问个清楚不可。
连曹操也没料到,这样一个小小的锦囊竟会引发这么多波澜。
“长文,这锦囊并非我所赐予丞相,而是另有他人。”
贾诩急忙澄清。
“哈哈,文和先生,有时我都分不清你说的话哪些是真的,哪些是假的。”
陈群摇头轻笑,“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”
“嗯,自当如此。”
贾诩点头回应。
正欲离开之际,贾诩意识到事情严重性。
颍川陈氏势力庞大,得罪不起,此问题必须解释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