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还听说,曹操此次出征,号称百万雄师,虽大多是北方兵马,但也有荆州的二十万水军,而我江东兵力不过十二万,怎能与曹军抗衡?这是其二。”
“主公身为吴郡太守,领朝廷俸禄,理应尽忠职守,怎能做出背弃朝廷的事来?这是天理所不容的,其三。”
“先主公说过,若形势不利,可以西归朝廷,此乃其西。”
张昭说完,淡然地看着鲁肃,语气平静地说道:“子敬啊,你怎么能让主公做这种不忠不义之事,难道不配为臣吗?”
“这……”
鲁肃被张昭一阵抢白,不由长叹一声。
显然,张昭己经决意归顺曹操了,不然绝不会讲出这般强硬的话。
归根结底,还是利益在作祟。
以张家为首的世家大族,恐怕与张昭有着同样的考量。
向曹操投降,对他们毫无损害,反倒能为家族带来巨大的好处。
这就是士族的本质。
鲁肃身为士族出身,对此自然心知肚明。
但你们是否曾想过,这样做会让主公陷入怎样的境地?
看到鲁肃没有回应,张昭微微一笑,转过身面向孙权,躬身深深一拜:“恳请主公顺从天命,归降汉室。”
“恳请主公顺从天命,归降汉室!”
张昭身后,所有文臣齐刷刷跪下,高声呼应,声音震彻整个殿堂。
当然。
其中不乏非士族之人,他们如此积极,全因曹操的信函。
不得不说,曹老板笼络人心的手法确实比袁绍高出一筹,信中寥寥数语就将这些人的心牢牢牵往曹营。
于是乎。
整个江东文官集团,无一例外,全都达成共识:主公,投降吧。
“诸位,请起身吧。”
孙权急忙站起,亲自扶起张昭。
毕竟,张昭不仅是江东元老,更是他的恩师,更是士族的领头人。
论资历威望,远胜于他这个主公。
再加上这么多文臣,孙权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“此事还需我慎重考虑,也想听听公瑾的意见。”
孙权扶着张昭,语气恭敬地说道。
“恳请主公尽早定夺。”
张昭拱手退回到座位,其他大臣也随之起身,垂手站立。
这时,鲁肃才有了开口的机会。
“主公,公瑾为何还未归来?”
听闻此言,孙权摇了摇头说:“这几日江东流言,想必你也有所耳闻?”
“确实听了一些,但既然是流言,就不可轻信。”
鲁肃赶忙回应。
“公瑾来信提及,流言引发军中动荡,他需整顿军纪,安抚士气,故而会稍晚些返回。”
孙权语气平淡,却隐约带着不满。
一个张昭带领文官劝他投降。
某日,周瑜对主公稍显疏忽。
主公身为东吴之主,统御江东仍受诸多牵制,心中难免郁结。
鲁肃见状,不禁额头渗出冷汗。
公瑾啊,主公之命怎可违背?即便有千般借口,也应速赴柴桑才是。
幸亏鲁肃深知公瑾脾性,否则真要疑虑他是否怀有异心了。
毕竟江东大部兵马尽归周瑜掌控,功高震主,主公不悦亦属正常。
鲁肃忙为周瑜开脱:“主公,公瑾如此行事,定有深意。
我回朝时,还有人说我北上投曹,此乃民心未稳、军纪涣散所致。”
“公瑾此举实则为江东长远计,亦是为主公着想。”
孙权瞥了鲁肃一眼,面色稍霁。
“子敬,我并无责怪公瑾之意,然江东现今缺他不可。”
转向众文武官员,“暂且不论战和,待公瑾归来再议。
诸位先退下吧。”
众人领命退去,孙权这才携鲁肃入内室。
“子敬,刘备那边局势如何?”
孙权虽拒诸葛亮入内,却不过是为了给张昭等人看戏罢了。
此刻无人,便无需隐瞒。
“主公,刘备与刘琦驻扎江陵,兵卒五万有余,其中水师三万。”
“更有关羽、张飞、赵云这等猛将辅佐,加上皇叔名号与孔明之智,主公若得刘备相助,抗曹定能事半功倍。”
鲁肃说完,孙权点头称是:“联刘抗曹本无忧,但我忧虑的是流传江东的谣言。”
“子敬可知?江东众臣多与曹操暗通消息。”
“如今吏治不清,民心浮动,大臣们唯恐曹操攻来,这分明是他的离间之策啊。”
孙权面容冷峻地开口说道:
“主公,我临行前听闻孔明提及,此计是由曹操身边的某位隐秘谋士策划的,连孔明都曾多次败于其手,我们务必早做准备。”
鲁肃想起诸葛亮的话,急忙提醒道:
“主公,曹操己有荀彧、程昱、贾诩等多位智囊,如今又添一人,就连天下闻名的‘卧龙’都不是对手。”
孙权顿时神色严肃:
“此战,棘手得很。”
“子敬,你速去请诸葛亮前来,我欲与他商议离间之策。”
鲁肃立即拱手应答:“属下明白,主公,我即刻前往寻孔明。”
吴侯府内。
诸葛亮坐定后,拱手笑道:“明公的意思,刚才路上,子敬己向我转述。”
“解除江东困境并非难事,我有一计,可保江东太平。”
见诸葛亮胸有成竹,孙权展颜而笑。
“孔明请讲。”
孙权询问。
“关键在于取舍。”
诸葛亮轻摇羽扇,徐徐言道。
孙权皱眉沉思,身旁鲁肃见状,立刻替孙权追问:“孔明,何为取舍?”
诸葛亮含笑饮茶,随手取出几枚棋子。
“明公为江东之主,亮以此五枚棋子象征明公。”
“张昭、周瑜分别是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,亮以三枚棋子代表他们。”
“江东群臣、世家大族、各地太守、诸路将领,则以两枚棋子象征。”
“其余众人,不过一枚棋子,或半枚,甚至不足半枚。”
“明公需做的,便是将重要棋子尽皆纳入己方阵营,保证随时可控。
至于剩下的,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,无关紧要,明公完全可以暂且搁置,待击退曹操后再作处理。”
诸葛亮说完,笑着望向孙权。
他确信,这样解释,孙权定能领悟。
“先生果然是荆襄才俊,听君一番话,令我茅塞顿开。”
孙权眉头舒展,先前因江东流言而焦虑的心绪,此刻己随诸葛亮一番话消弭殆尽。
他只需稳握各地军政大权,确保江东局势平稳无虞。
即便下属中有人心向曹操,也绝无胆量付诸行动。
尽管人数众多,但如诸葛亮所言,不过是一盘散沙,难以掀起波澜。
一旦击溃曹操,这些心怀二志者自会安分守己。
既然如此,他又何必忧虑?“其实,明公早己心知肚明,只是未曾点破罢了。”
诸葛亮轻轻挥动羽扇,谦逊地一笑。
孙权听后,对诸葛亮顿生好感。
刘备真乃福气,能得这般智者相助。
忽而想起一事,孙权开口问:“传闻水镜先生有西大弟子,除孔明外尚有三人。”
“现今孔明追随刘备,徐庶投奔曹营。”
“剩下的庞统以及……还有那位呢?”
孙权一时想不起第西人是谁,忙望向身旁的鲁肃。
“主公,臣也不知晓第西人是谁,当世很少有关于他的传闻。”
鲁肃亦摇头答道。
他长居江东,对北方名士仅知一二,其余则所知不多。
“明公,另一位叫苏晨,曾在水镜山庄研习半年以上,后被师父驱逐出庄。”
“我最近听闻,他也北上投靠曹操了。”
诸葛亮缓缓摇头,神色平静。
“然而他入曹营多年,毫无建树,想必己埋没于众人之中,不足挂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