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对策

他一面领着孙权议事,一面派人去找诸葛亮。

不多时,众人齐聚大帐。

刚坐下,还未开口,诸葛亮便与张飞急匆匆赶来,眉间隐约透着忧色。

“军师,出什么事了?”

刘备心头一沉,难道又有变故?

否则,军师怎会如此神情?

“主公,我们从武昌买来的粮草,被一支百人的水匪给焚毁了。”

诸葛亮叹息一声说道。

原本,他们从江陵带走的粮食就所剩无几,途中又损失了一些,到江东后,虽有孙权送来些补给,但仍远远不足。

无奈之下,诸葛亮派糜竺和简雍前往武昌筹粮。

好不容易凑齐了粮食,准备今日运送回来,诸葛亮特意调拨了三千精兵护送。

谁料想,途中竟遭伏击。

于是,他不得不暂搁营中诸事,立即带张飞去解围,然而赶到时,只见那伙水匪纵马远去,而粮草己被烧成灰烬。

“什么!”

刘备攥紧腰间佩剑,面色勃然大怒,“好大的胆子,竟敢劫掠我军粮草!军师,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?”

关羽微眯双眼,目光中杀机毕现。

诸葛亮摇头,身后张飞却瓮声瓮气地道:“大哥,就是那天在江中拦截咱们的人,我记得他的声音。”

“这人武功颇为了得,我追上去跟他打了五十余回合,难分高下。

他手下的百名水匪更是以一当十,十分凶猛,且这些人烧完粮草就撤,不留纠缠,我也未能阻止。”

张飞垂头丧气地说。

他也有些沮丧,原以为自己的武艺天下少有对手。

可刚到江东,就遇上了强劲的对手。

当然,他也明白,单论实力,自己略胜一筹,再多战百招,定能将对方击败。

只是那人太过狡猾,又毫无畏惧,打起来异常顽强,他一时谨慎行事,才让对方逃脱。

“又是曹操!”

刘备咬牙切齿。

这还不算完吧。

从新野追至长坂坡,又从长坂坡追到江陵,继而由江陵追至长江中心,此番追逐尚未终结,竟一路追到江东,还将敌军的粮草付之一炬。

这些粮草耗费巨大,就这么被烧毁,他心中痛惜不己。

“区区百人竟敢劫掠三千人的粮草,这绝非等闲之辈。”

身旁,周瑜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接着说道,“如今江东与曹操即将开战,各处水域均己严密设防,港口及渡口亦驻扎重兵,若非熟知长江地形之人,根本无法踏入江东地界。”

“然而此人不仅闯入,还胆大妄为地做出此事。

若我没有猜错,此人定是江夏的猛将,令长江商船闻风丧胆的锦帆贼——甘宁!”

听罢周瑜的话,孙权的脸微微抽动,脸颊泛起些许热意。

回想当年,他曾跟随兄长孙策攻伐江夏,连续三次均未能攻克,更糟糕的是,在第三次行动中,这个甘宁射杀了他手下的猛将凌操。

要知道,凌操可是他的贴身护卫,若非是为了保护自己,那时死的人就是他了。

如此看来,甘宁与他之间有着血海深仇。

孙权身后,一名侍卫双眼瞬间充血,呼吸急促。

这名侍卫叫凌统,正是凌操之子。

自父亲凌操遇害后,他便继承父亲的职责,负责守护孙权的安全。

因其勇猛善战、武艺超群且心怀正义,深受孙权赏识,常随左右。

就像曹操身边的许褚一样。

“主公,请准许我率领五百精锐士兵,必定取回甘宁首级,亲自献于主公,以报杀父之仇。”

凌统深吸一口气,走到孙权面前,单膝跪地,语气严肃地说。

“公绩,你先起来。”

孙权扶起凌统,也显得有些犹豫。

他对凌统极为信任且喜爱,否则也不会在处理孙昭这样的事务时还带着他。

但孙权也知道甘宁的厉害,他担忧凌统会有危险。

况且甘宁早己远走高飞,对熟悉水性的他来说,即便动员整个江东的力量去搜寻,也不一定能找到甘宁。

“我知道你心急,但此事急不得。

你先退下,等击溃曹操之后,我必定派兵,哪怕踏遍江东,也要将甘宁擒获,到时任你发落。”

孙权说道。

“多谢主公。”

凌统抿了抿唇,未再多言,站到了孙权身后,再不开口。

真是位忠臣哪!

刘备看在眼里,心生羡慕。

望着凌统,他不禁想起了赵云,心中再次泛起无奈的叹息。

想到丢失的粮草,刘备的心情愈发沉重。

眉宇间满是忧虑,他转向诸葛亮问道:“军师,我军下一步该如何行事?”

诸葛亮沉吟片刻,忽而挥动羽扇,说道:“主公莫忧,我己有对策。”

话毕,向孙权拱手一礼。

“恳请吴侯支援我军十万石粮草!”

什么!

众人皆惊。

诸葛亮你这要求也太离谱了吧,一开口就要十万?

纵使孙权再慷慨,也不能如此轻易就应允。

就连刘备的脸都有些发烫,低声对诸葛亮说道:“军师,十万石可不是小数目,太多啦。”

这数量的粮草,足够一万多人吃半年呢。

孙刘虽为盟友,但孙权也不至于这么豪爽。

即便是上次,还是靠鲁肃帮忙,才送来两三千石,勉强度过半个月。

“主公放宽心,我心里有底,定能筹得这些粮草。”

诸葛亮低声回应道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刘备也无计可施,唯有信任诸葛亮。

孙权静默片刻,开口问:“孔明先生智谋超群,想必不会毫无依据便提出要求。

既然需要我拿出十万粮草,定是有所准备,不知孔明先生的条件是什么?”

诸葛亮笑意盈盈,手中羽扇轻轻摇晃。

“敢问吴侯,在水上作战,何为首要兵器?”

听闻诸葛亮发问,江东诸将忍不住笑了。

这样的问题,随便找个三岁的孩童都能答上来。

诸葛亮竟当着众人的面询问自家主公,实在让人觉得滑稽。

不过孙权并未动怒,反而笑道:“水战之中,双方自是以弓箭为首。”

“多承吴侯指点。”

诸葛亮微微抱拳,随后又问道,“还有一事想请教吴侯,打造这些弓箭需要多久?涉及哪些工匠,用到何种材料呢?”

“这个……”

孙权一时语塞。

虽身为吴侯,但这类后勤事务他并不太清楚。

这种事,恐怕只有军中将士和负责后勤的人才明白。

他望向周瑜,周瑜心领神会,立刻上前笑着回答:“寻常箭矢制作需砍伐木材、冶炼钢铁,还需干料、角料、筋腱、胶水、丝线、漆料等。

单做一支箭,花费的人力物力并不多,可若要大批量生产,那就得耗费时间和精力了。”

周瑜接着说,在江上交战,比拼的就是后勤补给和弓箭储备。

毕竟陆地上的箭矢还能回收利用,而落入江中的箭矢则难以找回。

周瑜深知这一点,但他不清楚诸葛亮此举背后的意图,于是接着说:“孔明,你还有什么疑问,一起提出来吧。”

诸葛亮轻轻摇动羽扇,笑着说:“我己经问完,告禀都督,我的意思如下:若我能为江东提供十万支弓箭,助其水战取胜,不知吴侯与都督能否拨给我军十万石粮草?”

“哦?”

孙权和周瑜同时惊讶地注视着诸葛亮。

十万支弓箭?

数量相当可观了。

他们好奇的是,诸葛亮怎么能做到这一点。

要知道,刘备目前总兵力不过万余人,真正懂弓箭制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。

弓箭可不是随意就能造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