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康复与反思

晨光透过医务室的百叶窗,在陈墨的左肩。队医王姐将温热的理疗仪贴在他的肌肉上,电流通过皮肤时,陈墨下意识地绷紧了身体。

“放松,越紧张恢复越慢。” 王姐调整着仪器的档位,“你这肩袖撕裂至少要六周才能完全愈合,别想着提前下水。” 她翻看着病历本,语气里带着责备,“张教练昨天还特意叮嘱,说你要是敢偷偷训练,就亲自把你锁在宿舍。”

陈墨苦笑一声,目光落在墙上的人体肌肉解剖图上。那些红蓝交错的线条,此刻像极了他混乱的思绪。理疗仪的震颤持续着,左肩的疼痛渐渐化作麻痒,他想起昨夜在宿舍看的游泳纪录片 —— 澳大利亚名将索普受伤后,整整九个月才重返赛场。

康复训练远比想象中难熬。每天清晨,陈墨都要在训练室重复枯燥的肩部拉伸动作。金属器械的冰冷触感、肌肉撕裂般的酸痛,还有窗外游泳馆传来的熟悉哨声,都在挑战着他的耐心。当其他队员在泳池中劈波斩浪时,他只能坐在瑜伽垫上,用弹力带做着最基础的力量训练。

“注意角度,手肘不要超过肩膀。” 赵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这位老队员结束了自己的理疗,正拄着拐杖看着陈墨训练,“当年我膝盖受伤时,也和你一样着急。但康复就像学走路,得一步一步来。” 他晃了晃手中的运动心理学书籍,“对了,这本书你或许用得上。”

那本《运动损伤与心理重建》的封皮己经磨得起毛。陈墨翻开书页,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几张便签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赵磊的批注。他读到 “伤病期的心理调适比身体恢复更重要” 时,窗外突然传来林小雨清亮的笑声。透过训练室的玻璃,他看见女孩正在练习仰泳转身,马尾辫在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。

“别看了,越看越焦虑。” 赵磊递来一杯温水,“我教你个办法,把每天的康复训练当成新挑战。比如今天,你试着用左手完成二十次器械推举?”

陈墨深吸一口气,握住冰冷的握把。受伤的左肩传来抗议般的刺痛,但他咬牙坚持着。当完成第十八个动作时,汗水己经湿透了后背,而赵磊在一旁默默数着数,眼神里带着鼓励。

不能下水的日子里,陈墨将宿舍改造成了 “学习基地”。他在墙上贴满便签,上面记录着各种游泳技术要点;电脑里存满了国内外顶尖选手的比赛录像,每个动作都被他反复拆解研究。他发现,自己曾经一味追求速度,却忽略了划水的效率、转身的角度,以及呼吸与动作的配合。

“原来游泳真的不是蛮力活。” 陈墨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,笔尖划破了纸页。他想起张涛教练说过的话,想起杨帆教科书般的泳姿,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训练有多盲目。

“你这孩子,康复训练都这么拼命。” 王姐又好气又好笑,“不过恢复进度确实比预期快。但记住,千万不能急于求成。” 她指着陈墨桌上堆成小山的书籍和笔记,“理论学得再好,也要等身体准备好了才能实践。”

陈墨认真地点头。他开始明白,这次伤病或许是个转机。当身体被迫停下时,他反而有了时间去思考、去沉淀。他不再只盯着泳池里的计时器,而是关注每个动作背后的科学原理;不再盲目模仿别人的训练方法,而是思考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。

康复训练进行到第三周时,陈墨己经能做一些简单的水中恢复练习。当温水再次漫过身体,他没有急于发力,而是静静地漂浮在水面,感受水流的方向。张涛教练站在池边看着他,目光中少了几分严厉,多了些欣慰。

“看了你的训练笔记,有进步。” 教练递来一份新的训练计划,“等完全康复后,我们从基础动作重新打磨。记住,真正的游泳高手,不是游得最快的,而是最懂水的人。”

陈墨接过计划,手指轻轻着纸张。远处,杨帆正在进行高强度的冲刺训练,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。而他知道,自己与泳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曾经那个只知道拼命的少年,正在伤病的淬炼中,蜕变成一个更理性、更成熟的游泳者。

夜晚,陈墨躺在床上,望着窗外的星空。他想起父亲的担忧、母亲的泪水,想起赵磊的金牌、张涛教练的怒吼,这些都化作他前进的动力。康复之路虽然漫长,但他不再焦虑,因为他明白,在追逐梦想的赛道上,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,而是过去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