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正义涟漪!血案余波激荡,小人物掀起时代变革

王德海被枪决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整个省城,而这场审判带来的震动,才刚刚开始。苏婉清和林卫东没有想到,一个恶魔的倒台,竟会像投入深潭的巨石,激起千层浪。

公审大会结束后的第三天,省妇联的接待室就被挤得水泄不通。从各地赶来的妇女攥着皱巴巴的诉状,有的头发花白,有的抱着啼哭的孩子,眼神中既有恐惧又带着希望。"同志,俺们村主任也这样...""我女儿被厂长欺负,能管管吗?"此起彼伏的哭诉声中,苏婉清和张岚戴着红袖章,不停地记录着新的线索。

林卫东在公社卫生院也没闲着。来找他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,除了头疼脑热,更多人是来倾诉心中的委屈。"林医生,俺们村会计吞了救济粮..."一位老汉抹着眼泪,"以前怕得罪人,现在...俺们也想讨个公道!"

这些源源不断的举报信,像雪片般飞向省纪委。曾经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,终于敢站出来说话了。而这一切的导火索,正是苏婉清那场惊心动魄的控诉。

但阻力也随之而来。某天夜里,苏婉清下班回家,发现家门口被泼满了红漆,""、"诬陷好人"的标语贴满墙壁。林卫东得知后,二话不说搬来铺盖,在她门口搭起了简易床铺:"别怕,我守着你。"

更棘手的是来自体制内的压力。有人在会议上公开指责:"这是借题发挥,扰乱社会秩序!"甚至传出风声,要调查苏婉清的知青档案,找找"历史问题"。张岚在省妇联据理力争:"如果连受害者的声音都要压制,那我们还算什么?"

面对重重阻力,苏婉清没有退缩。她和林卫东商量后,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——走访。两人骑着二八自行车,穿越泥泞的乡间小路,走进一个个村庄。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听着受害者们泣不成声的讲述,用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。

他们的坚持渐渐有了成效。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这些案件,《省内参》刊登了一篇题为《从王德海案看基层腐败》的文章,在高层引起强烈反响。省委书记亲自批示:"要彻查到底,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!"

随着调查的深入,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:王德海的背后,竟然牵扯出一张庞大的关系网。从公社干部到县级领导,甚至有人和省城的高官沾亲带故。这些人相互包庇,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。

"我们捅了马蜂窝。"张岚看着厚厚的案卷,眉头紧锁。但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专案组顶着巨大压力,开始了艰难的取证工作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苏婉清和林卫东也面临着生死考验。一次下乡调查时,他们乘坐的客车突然失控,险些坠入悬崖。事后查明,刹车油管被人为割断。林卫东把惊魂未定的苏婉清护在怀里:"后悔了吗?"苏婉清擦去眼泪:"不查出真相,我死不瞑目!"

转机出现在一封匿名信。一个良心未泯的会计,偷偷提供了某领导贪污受贿的账本。这份关键证据,成为撕开黑幕的突破口。越来越多的知情人站了出来,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,将证据交到专案组手中。

1981年春天,第二批腐败分子被送上审判台。这次受审的,不仅有王德海的"老部下",还有几位县级干部。当他们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时,台下的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
这场风暴席卷全省,各地掀起了"整风运动"。无数尘封的冤案得以昭雪,被强占的土地物归原主,受害者们终于等到了迟到的正义。苏婉清和林卫东,也成了家喻户晓的"平民英雄"。

但他们并没有沉浸在掌声中。苏婉清申请调到省妇联,专门负责妇女维权工作。她和同事们创办了"知心大姐信箱",每天收到成百上千封信。林卫东则继续留在公社卫生院,同时兼任县里的廉政监督员,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方净土。

某天,一位年轻女孩找到苏婉清。她穿着崭新的工装,眼神清澈明亮:"苏大姐,我是纺织厂的女工。多亏了你们,厂长那些人被抓了,现在我们能安心工作了!"说着,她掏出一张录取通知书,"我考上夜大了,以后也想帮更多人!"

看着女孩远去的背影,苏婉清欣慰地笑了。曾经,她以为自己的人生被黑暗吞噬,却没想到,那段痛苦的经历,竟成了照亮他人的光。

而在青山村,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也在发生。新任村支书在大会上宣布:"以后村里大事小事,都要让乡亲们投票!"曾经敢怒不敢言的村民,如今能在村民大会上畅所欲言。卫生所的墙上,"为人民服务"五个大字格外醒目,林卫东当年种下的草药,己经长得郁郁葱葱。

1982年的春天,苏婉清和林卫东站在省城新建的人民广场上。宣传栏里贴着"改革开放,反腐倡廉"的标语,广场上孩子们嬉笑奔跑,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。这和平美好的景象,是他们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。

"值得吗?"林卫东问。

苏婉清望着远方的蓝天,坚定地说:"当然。因为正义,从来都不会缺席。"

春风拂面,带来新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