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整治深入,一些更隐蔽的问题浮出水面。某乡镇卫生院院长长期克扣药品,导致村民无药可用;教育局职员倒卖教师编制名额...这些案件的举报人,很多都是受到林卫东和周小棠鼓舞的普通人。他们开始明白,沉默只会让黑暗蔓延,而发声,才是打破困境的唯一方式。
一年后的教师节,周小棠转正了。她穿着笔挺的教师制服,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发言:"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,而不是熄灭光芒。就像守护正义,需要每个人的勇气。"台下,林卫东看着台上光芒西射的她,想起那个蜷缩在讲台角落哭泣的姑娘,欣慰地笑了。
这场风波过后,青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新的村两委由村民首选产生,村务公开栏贴满了详细的账目;村小翻修一新,孩子们用上了崭新的课本;卫生室添置了X光机,十里八乡的患者都慕名而来。
某个夏夜,林卫东和周小棠坐在老槐树下。远处的田野里,萤火虫忽明忽暗,像无数希萤火虫点。"你知道吗?"周小棠轻声说,"现在每天都有人来问我,怎么才能举报村里的不平事。"林卫东握住她的手:"这说明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照亮黑暗的那束光了。"
月光洒在两人身上,树影婆娑。他们知道,这场与黑暗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。
整治风暴带来的短暂平静下,新的危机如蛰伏的毒蛇悄然抬头。这天清晨,林卫东推开卫生室的门,刺鼻的腐臭味扑面而来——窗台上晾晒的草药被泼满粪水,药柜里的银针、火罐散落一地,连墙上“医者仁心”的锦旗都被撕成两半。
“林医生!不好了!”气喘吁吁的村民拽着他就跑,“村小的教室塌了半边,周老师和孩子们还在里面!”
当林卫东赶到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。原本崭新的教室屋顶塌陷,周小棠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,手臂被木梁划出深长的伤口,鲜血浸透了浅蓝色衬衫。“先救孩子!”她咬着牙大喊,声音里带着令人心碎的颤抖。
混乱中,林卫东听见围观村民的窃窃私语:“这房子不是上个月才验收合格吗?”“听说包工头是刘富贵的远房表弟...”他的目光扫过断裂的房梁,断面处白花花的木屑暴露了真相——这些本该承重的木料,竟是用廉价的泡桐木替代了坚实的松木。
深夜,林卫东在烛光下给周小棠缝合伤口。针线穿过皮肤的“噗嗤”声里,她突然开口:“今天在废墟里,我摸到了块砖头,上面印着‘1978年产’。这些建材,怕是积压了五年的次品。”
线索很快被追踪到县建材公司。当调查人员撬开仓库大门时,发霉的水泥袋堆成小山,生锈的钢筋轻轻一折就断成两截。账本显示,这些劣质建材通过层层转包,最终流向了全县37所乡村小学的修缮工程。而负责验收的县教育局基建科科长,正是当初驳回周小棠投诉的干部。
新一轮的调查比预想中更加艰难。涉案人员统一口径称“工作疏忽”,甚至有人倒打一耙:“林卫东这是故意抹黑基层建设成果!”更有甚者,匿名信再次寄到省城,诬告他“借反腐之名打击异己”。
面对压力,林卫东没有退缩。他带着村民代表走访每一所问题学校,用相机记录下摇摇欲坠的围墙、裂缝遍布的教室。周小棠则发动学生家长,收集到200多份联名信。在一次汇报会上,她将沾着血迹的衬衫甩在桌上:“这就是你们‘合格工程’的代价!”
舆论的天平开始倾斜。省电视台记者悄悄进驻青山村,拍下了孩子们在漏雨教室里上课的画面。当镜头扫过一个女孩用脸盆接雨水的场景时,屏幕前的观众为之落泪。很快,“乡村小学危房事件”登上报纸头条,标题刺目:《用孩子的生命换来的“政绩”?》
重压之下,县领导不得不成立专项调查组。随着调查深入,一个涉及千万资金的腐败链条逐渐浮出水面:从建材供应商行贿,到验收人员受贿,再到主管领导默许,形成了一条严密的利益输送网络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们甚至挪用了希望工程的专项捐款。
公审那天,主犯在被告席上痛哭流涕:“我以为收点‘好处费’没什么,没想到...”他的辩解被台下愤怒的家长吼声淹没。周小棠看着曾经傲慢的官员如今狼狈的模样,想起被压在废墟下时的绝望,泪水夺眶而出。
风波过后,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修缮全省乡村学校。青山村的村小率先动工,这次的建材验收单上,密密麻麻签满了村民代表的名字。林卫东主动担任质量监督员,每天带着卷尺、锤子在工地巡查,连钢筋的首径都要亲自测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