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暗潮汹涌:新威胁下的破局之战

然而,威胁并未完全消失。一天夜里,林卫东的自行车刹车线被割断,险些坠入山崖;周小棠的宿舍玻璃被人用弹弓击碎。但他们没有退缩,反而将卫生室和村小变成了“维权驿站”。每到傍晚,总有村民带着皱巴巴的借条、被篡改的合同来求助,林卫东和周小棠就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耐心解答。

在他们的带动下,青山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村级监督委员会。曾经沉默的村民们挺首了腰杆,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,大字不识的赵大叔因为敢说真话,高票当选为监督委员。“以前怕得罪人,现在明白了,沉默就是帮凶。”他摸着胸前的监督牌,笑得憨厚又自豪。

时光流转,青山村渐渐恢复了生机。新落成的村小传来琅琅书声,卫生室里,林卫东手把手教年轻医生辨认草药。周小棠在讲台上讲着“正义”的课文,窗外的玉兰花开得正盛,洁白的花瓣随风轻舞。

某个黄昏,林卫东和周小棠漫步在田埂上。远处,几个孩子举着自制的火把,照亮了通往邻村的小路。“你看,”周小棠指着那些跳动的火光,“越来越多人愿意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种了。”

林卫东握住她的手,感受着掌心的温度。晚风送来泥土的芬芳,带着新生的希望。他们知道,与黑暗的较量永远不会终结,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坚守正义,这片土地就永远不会缺少破晓的曙光。

秋雨来得格外早,淅淅沥沥的雨丝将青山村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。林卫东撑着油纸伞走在去卫生室的路上,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发亮,却泛着几分诡异的寒意。自上次校舍腐败案告破后,表面上村子恢复了平静,可林卫东总能感觉到暗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。

这天清晨,卫生室的门板上被人用红漆写满了"多管闲事,不得好死"的标语。林卫东皱着眉头擦拭时,周小棠匆匆赶来,手中攥着一封匿名信:"卫东,你看这个!"信纸上是歪歪扭扭的字迹:"再敢乱说话,下一个塌的就是你的卫生室。"

威胁并非空穴来风。最近村里陆续出现怪事:新修的灌溉水渠突然决口,淹没了大片稻田;养殖场的鸡苗接连死亡,兽医检查后发现是有人投毒。村民们人心惶惶,私下里议论纷纷,都觉得是得罪了某些"大人物"遭到报复。

更棘手的问题出现在教育上。县教育局突然下发通知,要求村小合并到镇中心小学,理由是"优化教育资源"。周小棠急得眼眶通红:"镇小学离村子有十里山路,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赶路,安全根本无法保障!"林卫东去镇里打听才知道,所谓"优化"背后,是某领导的亲戚承包了校车运营业务。

面对接二连三的困境,林卫东和周小棠决定主动出击。他们挨家挨户走访,收集村民反对并校的签名;在村民大会上,林卫东用投影仪展示孩子们走山路的危险画面,周小棠则宣读教育专家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重要性的论文。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,是县教育局的严厉警告:"再煽动群众闹事,就取消周小棠的教师资格。"

威胁接踵而至。一天夜里,周小棠批改作业时,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煤气味。她冲进厨房,发现液化气罐阀门被人打开,而连接软管上有一道整齐的切口。千钧一发之际,林卫东恰好前来送资料,两人合力关掉阀门,开窗通风,才避免了一场灾难。

"不能再坐以待毙了!"林卫东的眼神中透着坚定,"这次的幕后黑手藏得更深,但总会露出马脚。"他开始暗中调查校车公司的背景,发现其实际控制人竟是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的小舅子。更惊人的是,该公司采购的二手校车,大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
与此同时,周小棠在整理学生档案时,发现了异常。镇中心小学提供的"合并后学位数据"存在明显造假,实际可容纳学生数量远低于上报数字。她悄悄联系了其他几个面临合并的村小老师,组建了"乡村教育守护群",互通信息,共享证据。

就在他们以为掌握关键证据时,意外发生了。周小棠收集的材料不翼而飞,她的宿舍被翻得乱七八糟。更糟糕的是,有人在村里散布谣言,说她"收受校外培训机构贿赂,故意反对并校"。谣言像野火般迅速蔓延,一些原本支持她的家长也开始质疑。

林卫东没有被困难吓倒。他想起了曾经帮助过的张岚,现在她己经升任省监察厅副厅长。当他带着整理好的材料找到张岚时,对方拍案而起:"这些人胆子越来越大了!这次一定要彻查到底!"

在张岚的协调下,省教育厅和省纪委组成联合调查组秘密进驻。为了不打草惊蛇,调查组成员乔装成游客、商贩,分散住在村里的农家。林卫东和周小棠则充当"眼线",将收集到的最新线索及时传递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