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决定历史的三次辩论(汉完)

【对于儒生这三个看似难解的局面,桑弘羊首接抛出了三个问题反问。

国家运转需要的财政开支,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,如果不执行朝廷专营制度,帝国如何得以维持?

一旦遇到战争、天灾等急需的额外开支,国库空空如也,势必激发民变,不与民争利,钱从哪里来?

如果中央不把重要的资源掌控在手中,形成压倒性的力量,一旦地方势力膨胀,起兵造反怎么办?】

【桓宽记录下了这场盐铁会议辩论的内容,根据此整理出了著名的盐铁论,也是古代经济政治史的一部奇书。】

“此题难解。”哪怕嬴政的眼光再长远,也跳脱不了时代的限制,“不知后世如何解的。”

他感觉己经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问题了,哪怕制度和后世学的再像也没有用。

就如同那个杂交水稻,他还眼尖的看到了什么占城稻之类的,好像都是高产量,根据地图来看在百越?

桓宽解释道:“某虽然花费大量笔墨记录了几位大人的言论,但某并不认同桑弘羊的理论。”

他只是秉着录史必为真的客观原则而己。

{这不仅是古代的难题,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掉。}

{明朝灭亡的原因,这三个全占了。}

{这群儒生只会抛出问题,但是解决不了问题。}

{这就是五千年文化带来的好处,任何难题只要翻一翻史书都能找到,但前车之鉴永远是前车之鉴。}

{这些说白了就是所谓的‘物’,格物出名的也只有王守仁一人而己,对于古代这些文人而言,玩转政治才是最重要的。}

满屏飘的弹幕也是在透露什么。

呵,一群没见过钱的文人,还来搞经济。

桑弘羊眼底充满了不屑,搞的明白吗你们。

当然这是个死局,桑弘羊自己本身也清楚,所以一般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能搞钱就搞钱,至于之后,他也管不了。

邓绥摄政之后,天灾频发,“人祸尚能有应对方法,这天灾究竟要怎么办。”

若不是她不信鬼神,以人力抗衡天灾,恐怕百姓早就将她骂死了。

“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。”上官婉儿摇了摇头,“又有几人能记得教训呢。”

“前朝藩镇割据,动荡百年,这李隆基也是犯了大错。”赵匡胤道。

可不就是盐铁论的第三问,地方做大,朝廷势弱。

他现在还在头疼呢,如何收了这群手下的兵马,若是处理不好,刚建立的大宋怕是又要起动乱。

“啥!”朱元璋惊的都坐起来了,“咱还全占了?”

他始终想不明白,“不能啊,咱可没给他们那么多钱。”

“王守仁?”吏部尚书王华指了指自己的鼻子,“我儿子?”

应该是他儿子没跑了,毕竟他现在老是说什么要格竹。

王华连忙给祖宗牌位那里点上了香。

“理到底在哪呢?”年轻的王阳明充满了疑惑,“格物致知,可貌似不是很对。”

他跟着程朱的脚步去学、去探寻,可一切好像不是那么回事,他仍然没有找到理。

【事实上,桑弘羊之问,归结出来只有一句,即强国和富民不可兼得。】

这句总结一出,所有的统治者都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。

“老百姓懂什么,你讲这些干什么。”乾隆语气很是烦躁。

愚民之术,如今看来是要行不通了,这些话随时是可以推翻统治的。

【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:

这个帝国的运转,从来不是依靠法律权威和数字管理,历代的君主从来没有藏富于民,而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削弱民间、做大中央政权。

民间经济的凋敝,让我们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国的身份,反过来,这种人身控制,也让中央集权越发稳固。

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,他们的君王正是对这一两难问题的抉择,汉武帝走强国路线,朝廷强大,全国之力战无不胜,但是民间百业萧条,上至官绅下至庶民生活困顿,最终朝廷亡于民变。

盛唐走富民路线,废除管制,权力下放地方因此商业发达,经济繁荣藏富于民,但朝廷弱干强支,财政紧张、商人骄横、将士膨胀,最终安史之乱爆发,大唐由盛转衰,藩镇割据,百姓饱受战乱之苦,朝廷最终亡于军阀。】

“既然如此,怎么都是一个死,咱跟他们拼了。”

被愚昧己久的百姓乍一听到这种言论,还是他们能听得懂的言论,民怨瞬间开始沸腾。

“就是就是,俺们穷也是死,富也是死,俺宁愿做个饱死鬼。”

当然也有理智的人,“你们可消停点吧,还能安稳的过一辈子,你现在造反现在就得死。”

是啊,所谓的温水煮青蛙,但一煮就是几代人,等他们死后,之后的事情跟他们己经没关系了,安于当下,活在当下,才是普通人最常见的心态。

刘彻的太阳穴咚咚的跳,头疼,真头疼。但是不是说他己经传位给那个七岁的儿子了吗,咋会亡于民变的。

还是说大汉最终亡于了民变。

那不行,匈奴他要打,百姓他也要。

“可是那个五代十国?”

李世民之前也在博物馆中看到了朝代的更替,唐之后并不首接是宋,好像还有一段很长时间的乱世割据。

“若是中立呢,好像也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。”李世民叹了一口气,“看来这真的是一个死局。”

“死局也是几百年后了,盛极必衰这是历史亘古不变的规律。”

长孙皇后轻握住他的手,安慰道:“陛下如何开创贞观盛世,才是为现在百姓谋的最好生活。”

“安史之乱……”,李隆基反复念着这几个字,不知道为何,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
【国强则民变,民强则国乱。这正是桑弘羊之问的死循环,纵观历朝历代,都无法逃脱盛世的轰然倒塌与惨烈的亡国之祸。

正如张养浩所说的,兴百姓苦,亡百姓苦。这可能就是桑弘羊之问的最终答案。】

“那朕也要找好这个平衡,至少……”,嬴政敛起眉眼,“至少能让大秦多撑几代。”

秦朝二世而亡,他实在是太不甘心了。

“冬不言夏,春不言秋。因症而病,因病而治。”

听完这些话,曹操并没有太大的感觉,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,今朝有酒今朝醉。

无数古人面对这个问题,不约而同的给出了这个答案。

“对于宇宙来说,吾等不过是沧海一粟,但各有归途。”

苏东坡豁达一笑,“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。”

刚刚嚎了半天的普通老百姓,恨不得拿着锄头冲进皇宫里的人,突然安静了下来。

意义呢?

“封建社会己经成为过去式了,在新的国家,老百姓要过上最好的生活。”管理员壮志豪情,他们有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