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 茄汁黄豆与温度计

我带着茄汁黄豆罐头来到第八次露营地时,背包里多了三样东西:林夏落在我这的淡黄色护腕、出版社寄来的《罐头露营指南》校样稿,以及一支标着"糖度37%"的温度计。

枫林水库的秋意己经浓得化不开。登记处新贴了《罐装月光》的海报——那张我手掌托着开罐器的照片被做成了剪影效果,角落里的林夏侧脸倒是清晰可见。实习小妹正往公告栏钉观众来信,看见我立刻举起个包裹:"吴老师!林姐粉丝给您寄的礼物!"

包裹里是手工缝制的罐头造型抱枕,填充物散发着淡淡黄桃香。夹在里面的明信片上写:"请继续温暖我们孤独的深夜主播。"落款画着个收音机和小罐头碰杯的简笔画。

C5营地的槐树开始大片落叶。支帐篷时,发现树根处摆着个陌生的小铁盒,里面整齐码着五种不同品牌的茄汁黄豆罐头。盒盖内侧贴了张便签:"盲测用——LS",字迹被水汽晕开,像在潮湿环境里放了很久。

我刚摆好便携炉,身后就传来落叶被踩碎的脆响。林夏今天罕见地穿了件驼色高领毛衣,发尾微微卷曲,像是刚结束节目录制。她手里提着省台标志性的黑色保温箱,看到铁盒时眼睛一亮:"找到了!上周拍外景落在这的。"

"拍什么需要这么多黄豆罐头?"

"测评企划。"她蹲下来挨个检查生产日期,"台里新来的总监说观众喜欢看这种..."手指停在某个罐头上时突然顿住,"等等,这个不是我的。"

那罐的标签颜色略深,生产日期是1997年。我接过来掂了掂,重量比现代罐头沉得多。林夏的睫毛快速颤动几下,突然伸手按住拉环:"别开。"

我们僵持在落叶堆里,她的指尖压在我手背上,凉得像秋雨。保温箱里飘出咖啡香,混着远处烧落叶的烟味,某种介于新旧时光之间的气息。

"先测这些。"她最终松开手,从保温箱取出五只标着编号的瓷碗,"台里食堂偷的。"

盲测过程比想象中严谨。林夏甚至准备了评分表和味觉描述指南,其中"豆腥味"后面特意标注"此处观众可能转台"。我们盘腿坐在防潮垫上,像两个挑剔的美食评论家,把每粒黄豆都嚼够二十下。

"三号胜出。"我指着中间那碗,"茄汁里有淡淡的烟熏味。"

林夏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,毛衣袖口滑落时露出那道银线疤痕。她今天没戴护腕,疤痕在阳光下像条微型铁轨。"知道为什么好吃吗?"她笔尖轻敲纸面,"因为用了橡木桶发酵的番茄酱。"

"你连这都研究?"

"职业习惯。"她翻到本子前一页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我视频里用过的所有罐头品牌,"毕竟某人说过,罐头是给疲惫大人的玩具。"

风突然变大,把评分表吹到半空。我们同时去抓,额头差点相撞。纸片最终挂在槐树枝头,像面宣告测试结果的小白旗。

下午收拾器材时,发现那罐1997年的黄豆不见了。林夏的保温箱里多了个牛皮纸袋,露出的一角标签上印着"档案室"三个字。我没问,只是递给她新泡的咖啡——用茄汁罐头当临时咖啡杯,杯壁还留着淡淡的番茄香。

"下周要去哈尔滨出外景。"她突然说,手指着罐头边缘,"零下二十度拍罐头测评...是不是有点疯?"

我想象她裹着羽绒服在雪地里开罐头的模样,嘴角不自觉上扬:"可以拍'速冻罐头刺身'特辑。"

"然后旁白配'这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问候'?"她笑着接话,眼睛弯成月牙。这个瞬间让我想起视频评论区的高赞留言:"罐头哥看林主播的眼神,像看一罐失而复得的限量版黄桃。"

黄昏时下起小雨。我们挤在帐篷里校对出版稿,林夏用红笔圈出所有"酥脆"字样:"冷冻后的罐头食品不可能保持这种口感。"她的字迹比平时潦草,笔画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"冷吗?"我问。

她摇头,却把毛衣领子拉得更高。那道疤痕完全露了出来,在昏暗光线中微微发亮。我鬼使神差地碰了碰它:"当时...很疼吧?"

帐篷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雨滴砸在帆布上的声响。林夏的瞳孔在阴影中扩大,像两个小小的罐头开口。

"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?"她轻声说,"你坐在松涛湖边,用塑料叉子吃鲭鱼罐头。"

"你给了我一把椅子。"

"那时候这道疤还在流血。"她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预报,"医院用午餐肉罐头当临时冰袋,金属的低温能止血。"

雨声忽然变大。我想起她办公室里那台老式录音机,想起她母亲在最后节目里放的《天天想你》,想起老周找到的那张值班表。所有碎片在脑海里叮当作响,像被摇晃的罐头。

林夏突然凑近,毛衣袖口擦过我手腕。她拿起那支糖度温度计,对着灯光转动:"知道为什么是37%吗?"

"人体正常体温的十分之一?"

"是眼泪的含盐量。"她把温度计放回我掌心,"我妈的广播日志里写的...说这样调制的糖水,喝起来既不会太甜也不会太苦。"

帐篷拉链突然被扯动。橘猫叼着个东西钻进来,放下那罐消失的1997年黄豆。林夏倒抽一口气,罐头在她手中微微发烫,像是刚从某个时空隧道里滚出来。

"要打开吗?"我问。

她犹豫了很久,最终摇摇头,把罐头塞进背包最深处。我们听着雨声分食剩下的盲测黄豆,谁都没再提哈尔滨,也没提那道疤痕的来历。有些谜题或许本就不该被揭开,就像有些罐头注定要留在它的年代。

临走时,林夏从保温箱底层拿出个密封罐:"给你下周露营准备的。"里面是用茄汁黄豆腌制的鸡胸肉,标签上画着温度计和37%的标记。

"测评样品?"

"践行礼物。"她纠正道,雨伞遮住了表情,"我出差期间...别吃坏肚子。"

公交站牌下,我们共享着伞沿滴落的水帘。她突然把手伸进我背包侧袋,留下个东西——是那罐1997年的黄豆,现在贴着新标签:"待续"。字迹是她母亲的,我认得《星空夜话》手稿上的笔迹。

车来的时候,她隔着雨幕喊了句什么。发动机轰鸣中,我只捕捉到"哈尔滨"和"零下二十度"几个词。回家打开背包,发现罐头下面压着张字条:"记得带温度计,那边卖的刻度不准。"

翻到背面,还有行小字:"以及,人体体温的十分之三是37.3度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