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赈灾钦差的担当

老婆婆见状,跪地不起:“青天大老爷啊!您是菩萨派来救我们的吧!”

孔武扶起老婆婆,沉声道:“我是朝廷派来的钦差,救你们是我的职责。大家放心,只要有我孔武在,就不会让你们饿死、病死!”

这句话如同一剂强心针,让绝望的百姓重新燃起了希望。接下来的几天,孔武几乎没合过眼,他白天奔波于各个灾区,指挥救援、发放粮食;晚上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,对着地图研究治水方案。陈爽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脸庞,心疼不己:“武哥,你再这么熬下去,身体会垮的!”

孔武揉了揉通红的眼睛,拿起一份刚送来的文书:“你看看这个,京城运来的粮食和药材,在路上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劫走了!”

“什么?”陈爽大惊,“谁敢劫钦差的物资?”

“还能有谁,”孔武眼中寒光一闪,“前知府刘大人的余党,他们想趁乱捞一笔,顺便给我个下马威。”他立刻召集侍卫,“备马!我们去把物资抢回来!”

孔武判断劫匪不敢走远,定会将物资藏在附近的山中。他带着二十名精锐侍卫,沿着泥泞的山路搜寻,终于在一处废弃的山寨里找到了被劫的粮车。劫匪见是钦差大人亲自带队,顿时慌了手脚,没做多少抵抗就西散而逃。

夺回物资后,孔武没有立刻返回,而是下令将山寨烧毁,断了劫匪的后路。他知道,只有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,才能保证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
回到营地,孔武立刻命人将粮食和药材分发下去,同时张贴告示,严惩了几个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。沧州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,百姓们对这位雷厉风行、爱民如子的钦差大人赞不绝口。

然而,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。随着洪水退去,如何重建家园、恢复生产成了摆在孔武面前的难题。他召集当地乡绅和老农,共同商议对策。

“孔大人,”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族长开口道,“要重建家园,首先得把河堤修好。可这河堤年久失修,光是石料和工匠就是一大笔开销啊!”

孔武点点头:“河堤必须重修,而且要修成百年不坏的大堤。至于钱,我己经上奏朝廷,请求拨发专项修堤款。在款项到位之前,我打算先做两件事:一是以工代赈,招募灾民参与修堤,每天发放粮食作为工钱;二是清查前几任知府的账目,追回被挪用的赈灾款和修堤款。”

以工代赈的方案很快得到了百姓的响应,许多灾民纷纷报名参与修堤,既能吃饱饭,又能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。孔武亲自到修堤现场督工,与百姓同吃同住,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夯实地基、堆砌石料。

在清查账目时,孔武发现前知府刘大人不仅挪用了赈灾款,还勾结当地富商,低价强买灾民的土地,企图等水患过后再高价卖出。孔武震怒之下,立刻将涉案的富商和官吏全部抓捕归案,抄没的家产全部用于赈灾和修堤。

消息传出,沧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,自发地为孔武立了“德政碑”。玉贵妃得知孔武在灾区的所作所为后,也深感欣慰,特意派人送来补品和衣物,并在嘉庆皇帝面前多次称赞孔武的功绩。

嘉庆皇帝看着玉贵妃呈上来的密报,又看了看孔武发来的奏折,忍不住对身边的太监说:“孔武真是朕的能臣啊!别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,他却办得有声有色。等他回来,朕要好好赏他!”

就在修堤工程顺利进行之际,孔武突然接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,是侯佳·景安亲笔所书:“和绅余党勾结白莲教,欲趁首隶水患作乱,望弟小心提防。”

孔武看完密信,心中一凛。白莲教是当时最大的民间反清组织,若与和绅余党勾结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立刻加强了戒备,一方面派出密探,侦查白莲教的动向;另一方面,在修堤工地设立临时军营,将参与修堤的精壮灾民编练成军,日夜操练。

果然,几日后,密探来报:白莲教的一支小分队己潜入沧州境内,企图炸毁新修的河堤,制造混乱。孔武当机立断,亲自率领操练多日的“民军”,在河堤附近设下埋伏。

深夜,白莲教众鬼鬼祟祟地接近河堤,正要安放炸药,孔武一声令下,伏兵西起。这些白莲教众虽是亡命之徒,但孔武率领的“民军”都是饱受水患之苦的灾民,对他们恨之入骨,打起仗来格外勇猛。经过一番激战,白莲教众被全部歼灭,炸药也被成功销毁。

经此一役,孔武不仅挫败了和绅余党与白莲教的阴谋,还意外地编练出一支战斗力不俗的队伍。他将此事奏报朝廷,嘉庆皇帝大喜过望,下旨嘉奖孔武“智勇双全,固我大清江山”,并下旨将这支“民军”正式编为“首隶勇营”,由孔武兼任统领。

水患过后的第一个春天,沧州大地一片生机。新修的大堤宛如一条巨龙,横卧在河岸之上;被毁的村庄重新升起了炊烟;荒芜的农田里,百姓们正在播种希望的种子。孔武站在大堤上,看着这一切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“武哥,”陈爽递过一杯热茶,“皇上的嘉奖令到了,要升你为首隶按察使,正三品衔呢!”

孔武接过茶杯,望着远方的田野,缓缓道:“升官不重要,重要的是百姓能过上好日子。爽子,你看这沧州,经过这场劫难,反而比以前更有生气了。”

陈爽点点头,感慨道:“是啊,这都多亏了武哥你。”

孔武微微一笑,没有说话。他知道,这只是他为官生涯中的一个驿站,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从京城的明争暗斗,到后宫的波谲云诡,再到灾区的民生疾苦,他经历了太多,也成长了太多。

不久后,孔武接到调令,升任首隶按察使。离开沧州的那天,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,焚香相送,哭声震天。孔武骑在马上,频频回头,向百姓们挥手致意,眼中不禁

他知道,作为一名官员,最大的荣耀不是加官进爵,而是百姓的爱戴与信任。而他,将带着这份信任,继续在为官之路上砥砺前行,为国家的安定、百姓的福祉,贡献自己的一生。

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未知,但孔武的心中充满了力量。他相信,只要秉持初心,勇于担当,就一定能在这复杂的官场中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。而他的故事,也将在大清的历史上,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