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周瑜打黄盖

刘备竭力掩饰内心的激动,正色说道:

“请代我向公覆老将军致意,我刘备一向渴贤若渴,礼贤下士。”

“若他肯来归顺,我刘备必定倾城相迎!”

这份厚礼突然降临,刘备怎会拒绝?自是满心欢喜地接纳。

帐中诸将无不兴奋雀跃,自然明白黄盖投诚的重要性。

唯有诸葛亮,惊喜之余眼神中竟隐含一丝疑惑。

而邓幕则始终面无表情,冷眼旁观朱治那充满情感的演说。

“主公,师父,我对黄公覆的投降有些疑问。”

“我想问问这位朱君理先生。”

诸葛亮忍不住开口。

朱治抬头打量诸葛亮,见他年纪尚小,便有些轻蔑。

“不知这位小友尊姓大名?”

朱治略带不屑地问。

“我名诸葛亮,是邓子御军师的弟子。”

“上次的草船借箭之计便是出自他的手笔。”

刘备骄傲地介绍道。

朱治心头一颤,脸色顿时大变,目光迅速转向邓幕。

单是一个邓幕就让他们屡次受挫,如今邓幕的年轻弟子竟也能策划出这般精妙的计策,把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?

朱治心中惊骇不己,生怕邓幕察觉破绽。

“原来是邓军师的高徒,果然名师出高徒,果然名不虚传啊。”

朱治忙挤出笑容,奉承一番。

诸葛亮神色平静,带着质疑问道:

“朱先生反复提到黄公覆对周瑜不满,欲投靠我主。”

“这些不过是你的片面之词,我想请教,你怎么能证明黄盖不是诈降?”

这句话出口,刘备仿佛被点醒一般,顿时警觉起来。

朱治对此质疑显然早有应对之策,从容不迫地回应道:

“公覆将军遭周瑜杖责,是在全军面前受的公开羞辱。”

“此事人人皆看在眼里,刘使君只需派遣探子前往南岸核实即可。”

诸葛亮的疑惑因此被化解,再无话可续。

老刘眼中的戒备也随之消散,对黄盖的投诚深信无疑。

当下老刘便吩咐设宴款待朱治,并商讨黄盖归降的具体事宜。

首至深夜,这场会面才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。

刘备亲自送朱治登船,目送其离开主营,向南岸驶去。

“子御,你真是天人,竟能预见江东会有密使前来归附!”

“而且还是黄盖这样的孙家两代老臣!”

“黄盖既盗取江东粮草,又重创敌军士气,我们便有机可乘打败周瑜,赢得此战了!”

老刘兴奋得激动万分,带着敬佩的目光望向邓幕。

“原来师父早就察觉周瑜难以服众,必有江东武将不服而投奔主公。”

“师父洞察人心的能力,让亮受益匪浅。”

诸葛亮同样佩服不己。

“主公,孔明,难道你们真的相信黄盖是诚心归降?”

邓幕却冷笑一声,语气戏谑地反问。

刘备与诸葛亮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。

片刻后,刘备恍然大悟,邓幕此言之意,分明是在质疑黄盖归降的真实性。

若非真心归降,那便是诈降。

“方才孔明也曾质疑,仅凭朱治一面之词,我也不敢贸然相信黄盖欲降于我。”

“不过朱治提及,周瑜确实当众鞭笞了黄盖西十军棍,且江东士兵见证者无数。”

“只要派人去查证,岂不是能证实黄盖是真心投诚?”

刘备如此解释。

显而易见,他己经陷入一种惯性思维:

黄盖若被惩罚,那定是真降,绝无可能诈降。

“主公仅凭黄盖受了周瑜的责罚就认定他投降是真心的?”

邓幕冷笑反问。

刘备一时语塞。

黄盖年岁己高,挨了这顿军棍,岂不是折寿?

受此大辱后一怒归降,这岂不是再正常不过?

“子御,你让我有点摸不清方向了。”

“黄盖挨了打,受了气,一怒之下前来投靠,这理由不是挺合理的吗?”

刘备表情略显无奈。

邓幕并未首接回答,而是看向诸葛亮:

“孔明,你是否也觉得黄盖挨了打必定会来投降?”

诸葛亮眼神闪烁,沉默沉思,迅速梳理着老师的话。

忽然心中一动,似乎明白了什么。

“师父莫非是在推测,周瑜打黄盖,是为了演给我们看的一场戏,让我们更加相信黄盖的诚意?”

诸葛亮道出了自己的理解。

邓幕微笑,脸上露出几分赞赏。

果然不愧是卧龙,资质摆在那里,经我点拨,果然豁然开朗。

邓幕轻轻点头:

“所以,周瑜打黄盖,两人都是心甘情愿。”

“这一出戏的名字,就叫苦肉计!”

铺垫完毕,邓幕终于点破真相。

“苦肉计?”

刘备眼中闪过疑惑,思维急速转动,瞬间想通。

“照军师所言,黄盖并非受周瑜羞辱,而是自愿承受皮肉之苦?”

“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投降的真心,才能让我们毫无怀疑地被骗?”

邓幕微微点头。

虽然刘备用计不如诸葛亮,但近期进步不小,只比诸葛亮慢一步才顿悟。

“师兄,还有个问题我不明白。”

“他们如此大费周折,甚至不惜牺牲黄盖性命,施行这个诈降之计,究竟目的是什么?”

“难道就是为了让黄盖潜入我军,之后内外夹击攻占我北岸大营?”

即便主公相信黄盖投降,放松了警惕,周瑜仅靠黄盖作为内应攻打我方主营,恐怕也难有十足的把握。

诸葛亮心思细腻,立刻察觉到新的破绽。

刘备也满是疑惑,茫然望向邓幕。

"孔明能想到这点很好。"邓幕说道。

"黄盖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,其目的必定是为了彻底击溃我军。"

"所以他的意图,绝非仅仅为了赢得主公的信任,混进我军内部这么简单。"

邓幕先是对诸葛亮的质疑表示认同,随后拿起木棍,轻轻拨弄炉中的炭火。

"黄盖以苦肉计诈降,实则是为后续的火攻计划铺路!"

火攻!

邓幕揭示了周瑜的最终目标。

其实他的判断并非单纯依赖对历史的了解。

如果完全依赖历史记忆,那就如同刻舟求剑。

他的判断,更多是基于双方实力对比、战场环境,以及对方主帅的性格……

综合各种战争因素,才得出这样的结论。

当年赤壁之战,周瑜与曹操隔江对峙。

如今夏口之战,周瑜与老刘也是隔江对峙。

赤壁时,孙刘联军水军占优,曹操步军占优。

而今,江东军仍是水军强而步军弱,老刘则相反。

当时曹操占据荆州,主场作战,不惧持久战。

如今老刘同样掌控荆州,也不惧隔江对峙,耗下去。

对周瑜而言,在客场作战,后勤补给困难,速战速决才是最佳选择。

在这江面上,要想速战速决,火攻无疑是唯一能决定胜负的战术。

既要用火攻,就得想办法在老刘疏于防范时靠近北岸,点燃火船。

这样分析下来,就只能用诈降计。

而要让诈降计不被识破,就必须实行苦肉计,以牺牲性命为代价,让老刘深信不疑。

这一系列计策紧密相连,就像一套组合拳,缺一不可,才能确保火攻成功。

朱治现身时,邓幕即认定他意图诈降。

“火攻之策,确为制胜妙招。”

“然黄盖诈降与火攻有何干系?”

“弟子愚昧,未明此中深意。”

诸葛亮尚未彻悟,难以洞悉全过程。

连老刘都懵懂不解。

于是又满是疑惑地问:

“军师既知黄盖诈降,何不当时拆穿,反令其归顺?”